新闻中心

2015年9月8日下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5级博士生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在D楼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这是继2014年第二次举办博士生新生培训班。培训班为期10天,拟举办31场专题讲座与教育活动,邀请来自院内外知名学者做相关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到:目标与素养、战略与发展、经验与方法、管理与服务四个方面。
出席开班仪式的学校、学院领导嘉宾有: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同济大学党委学工、研工部部长陈华副教授;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雨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党委副书记王晓庆副教授,副院长黄一如教授,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副系主任章明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景观学系系主任韩锋教授,教务科科长郑懿颖老师,博研班班主任、研工办副主任李疏贝老师。开班仪式由研究生党总支书记陈燕老师主持,全体2015级博士研究生新生出席了开班仪式。
彭震伟书记告诫博士生新生们,首先要分清主次,做好时间管理,牢记博士论文是博士生阶段最重要的事!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想清楚要做什么样的研究,明确做研究的根本动力。最后彭震伟书记希望博研班的同学通过系列专题讲座提高学术素养,并预祝同学们将来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吴志强教授作为校领导为博研班开班仪式致辞,吴志强教授充分肯定了博研班的开办,认为这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对博士阶段“学科培养”任务更加准确的认识,更好的区分了博士与硕士培养的不同,使得博士生研究能够为人类建成环境发展作出理论贡献。
学工、研工负责人陈华部长首先高度赞扬了博研班,认为博研班内容丰富且系统,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好总结,使博研班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切实的帮助;其次认为同学们非常幸运,是学术培养的受益者,但也应感到有压力和动力;最后祝愿博研班能够取得成功。
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雨教授指出攻读博士研究生是长期而艰苦的,但无艰苦不精彩,希望同学们做好准备。其次,指出博士阶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立德树人;二是学术水平、学术素养。而学术水平和学术素养需要通过国际视角的同台竞技来判断,通过论文发表来展示,希望同学们明确我们同济就是国际最高水平,要在国际期刊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黄一如教授在博研班开班致辞中,从自己两年零八个月完成博士论文的经验出发,提醒博士新生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的重要性,类比禅宗故事"曲径通幽",小和尚在砍柴,担水和做饭过程学习禅道,点示博士新生把握现在,珍惜在校期间于焦虑中成长的状态,并祝愿2015级博士能够如期毕业。
开班仪式后,吴志强教授做了题为《以流定形的规划方法探索》的首场讲座。在讲座中,吴志强教授首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不同路径,指出中国将进入“智力城镇化”与“体力城镇化”不同路径的分叉期,学科发展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因此要研究城市“形”之下的运行控制因素;之后,吴志强教授详细的区分了“研究”和“设计”之间的区别,指出在博士生学习期间要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着眼于“Be not Should be”以及“why to be”;其次,吴志强教授强调了“时间”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博士生应尽早制定研究计划书,充分重视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从而完成拓展人类知识库的博士生研究任务;最后,吴志强教授通过介绍自己完成的大量实践案例说明了“以流定形”方法在“城市发展模型”、“城乡问题诊断”、“城市规划编制”以及“规划情景模拟”中的实际应用。
黄雨教授做了题为《什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二场讲座。黄教授首先指出同学们应做好自我定位,追求卓越,并不懈努力围绕自己的目标持续进步,同时还应该构建一个好的学术群体,形成遍布世界的国际化学术社交网络。其次,点明了博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而其关键环节是学术训练、学术实践和学术交流。最后,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提醒,包括:不合格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学制及修学年限、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等。
黄一如教授在《科研选题》讲座中,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博士论文总体研究方向的差异,以自己两年零八个月完成博士论文的来龙去脉为例,将自身经历作为严苛标准给大家设立了高度和目标。整个讲座黄老师生动形象地从科学研究定义、研究分类、选题原则、选题基本程序、选题基本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博士生阶段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他强调了建筑学博士论文不是要告诉别人一个道理,不是让别人从中学到什么,而是引发别人的思考。最后黄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解读了近年来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题目,剖析了论文选题中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本人兴趣的重要性。警示大家切忌跟风、缩小研究范围等注意事项,提出博士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真理,而是自圆其说的论断。最后,研工办李疏贝老师作为培训班班主任明确了培训班的学习要求和班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