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贵州地扪侗寨的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15-09-14

20156月,来自我院设计基础学科组的二年级研究生张玲基,受“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委派,结合自己的硕士论文课题探究,在贵州地扪侗寨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住宅建筑设计实践。张玲基同学以其扎实而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为地扪侗寨民居的更新与改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

2015910

 

 

地扪实践报告

背景

2015617日,我独自一人,前往贵州省黎平县地扪村侗寨,进行为期三周的民居建筑设计实践。此次实践是我的硕士论文课题的主要内容,此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地扪侗寨民居建筑的调研,分析总结其传统建筑特征和村落风貌,村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探索既能传承过去,又能适应未来的住宅建筑。


地扪侗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是一个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鼓楼、花桥、凉亭、戏台、民居、谷仓,服饰、侗族大歌、侗戏,鱼塘、水田、溪流、山峦——如诗如画,淳朴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地扪的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日趋紧密,外面的生活方式、观念开始进入地扪,人们开始试着改变他们的居住环境。木构民居防火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这加快了当地村民自主更新改造的步伐。他们无一例外地使用新的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如砖、混凝土、铝合金、彩钢板等。但是这些现代建筑材料在这个以木材为主的古村落中显得格格不入,其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尺度、材质、空间、群体关系等方面。

 

调研内容

到达地扪当天,在了解了当下地扪村民建房的基本情况后,我即刻加入了由黎平县组织的地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进行配合工作。目前地扪正在新建的住宅竟有十户之多,而大部分的村民建房都未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所以这些新建住宅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第二天,我与县里组建的工作组进入村里进行调查:测绘宅基地尺寸,记录场地周边的建筑、道路、公共空间等情况,询问户主家庭成员情况及对新建住宅的预期及要求,对材料、结构等方面的选择等等。当天记录下来,正在新建住宅的就有八户人家。有些刚刚拆除完旧民居,准备开挖基础基坑;有些刚刚浇筑好架空层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开始安装楼板模板;有些则已经建好底层砖混部分,开始建上层木结构。因此,我所参与的住宅新建案例情况各不相同,工作量也比较大。为了使设计工作更具代表性,我选择了四种住宅新建类型差异比较大的来进行设计。



 

调研小结

与村民的交流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起初,他们对我的工作有所排斥,在我不断地解释自己是同济大学的学生,因自己课题研究的需要来帮他们做设计,之后的沟通才开始变得顺畅起来。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村民所关心的是住宅居住方面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空间方面:大部分村民都希望能有足够的房间。村民认为自己的宅基地面积过小,希望占满基地,同时在二楼出挑。此外有老人的家庭,都希望将老人房放在一楼,以方便出入,有儿子的家庭则考虑给儿子设置主卧。同时,他们都希望将架空层层高提高,以便日后可以很好的使用;

在材料方面:大部分村民要求一层使用砖和钢筋混凝土,以上楼层用木结构。新材料的使用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防火,其次是提高厨房、卫生间使用的舒适度,此外隔声、耐久性也是部分村民考虑的方面;

在建筑外观方面:传统木构民居的样式还是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如出挑、批檐、重檐、外廊等传统民居元素,在村民心中这些传统木构民居的外观是漂亮的。因此村民在二楼及以上的木结构部分,都会按照传统民居的样式来建造。

 

设计对策

结合村民的需求,以及对传统木构民居在空间、结构和立面等方面的调研,我对住宅新建设计提出了以下一些想法:

在空间方面:希望延续传统木构民居的空间格局,三开间、中间堂屋、两侧小房间、楼梯在堂屋后面。当然也可以对其有所改变,如将堂屋扩大,但需要延续的是传统民居的轴网关系;

在材料方面:局部使用砖和钢筋混凝土。使用的原则是考虑功能的需求,如卫生间和厨房部位,紧邻民居部位,紧邻有滑坡等危害的山壁部位等;

在建筑外观方面:尊重传统民居的木构样式,无需做过多的改变。但可以在紧邻广场、河道一侧设计成开敞面,如设置阳台、廊道。尽量设置虚空间来缓和因使用新材料而带来的突兀,而不是用木材包裹砖墙的方式来解决。

 

设计过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方面,我需要通过不断地深入调研,了解了村民心中内在的想法和诉求,才能在设计中尽可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配合工作组的工作,尽可能地在地扪村寨准建制度和保护规划条文的框架下进行设计。当然,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有时找不到户主,而此时住宅正在进行施工,以至于错过可以现场修改的时机;有时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村民碍于工作组的压力,并不能表达其真实的想法,以至于设计结果并不是户主真正想要的。

最开始的两个设计案例并没有被很好地采纳,原因是村民已经用砖和钢筋混过凝土砌筑了架空层和一楼,室内的格局已经基本定下,设计想法便很难介入,所以针对这两栋住宅,主要是为其做一些立面和虚空间等方面的设计;在第三个案例中,我希望砖墙和钢筋混凝结构的使用能局限在架空层、卫生间和厨房等部分,客厅、卧室等部分使用木结构。但户主的想法则不同,希望架空层和一楼全部使用砖和钢筋混凝土,二楼开始再用木结构,这些是村民较为普遍接受的住宅新建方式,很难再来接受我的提议;第四个案例的户主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曾在浙江打工,相比较而言沟通较为顺畅,同时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二楼面向操场的部分设置一些开敞空间,住宅和学校围墙之间设置铁丝网防止学校的篮球不小心被抛过围墙。我也试图向他推荐一些颜色较暗、较为节能环保的粉煤灰砖,而不是村里大部分村民所用的红色黏土砖,无奈的是黎平这边没有,昂贵的材料运输费用阻止了这一想法的实现。 

       四个住宅案例的成果都经过了与户主多轮次的沟通:将电脑拿到施工现场,给户主展示住宅模型,听取意见后再来修改。整个过程有时候会感觉到辛苦与无力,但是更多的是当设计被接受后的欣喜与满足。


 

总结

总体而言,此次为地扪村民设计住宅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深入实地的调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自身居住环境的改善对于当地村民的重要性,同时在与政府组织的地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工作时,让我感受到的是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性。我作为一位建筑师,在村民与政府之间,协调住宅居住的适应性和古村落历史风貌保护的矛盾,意义重大。其重大并不在于此次实践为村寨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在于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建筑师深入实地一对一地为村民解决问题。希望这些传统的侗族村寨的更新改造不要过快,能有更多探讨的时间,让这些新建或改造的民居既能解决当下的居住要求,又能对历史有很好的传承。同时,在此呼吁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的同事、学生和老师,希望我们能对传统的民居建筑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古村落能够留住乡愁和记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玲基

201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