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教授在《罗小未文集》发布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5-11-20

尊敬的罗小未先生和李德华先生,尊敬的各位学科前辈、各位来宾和校、院、系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齐聚一堂,共同庆贺罗小未先生文集出版发行及罗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这是被万众瞩目和期待的学校、学院大事件。

        我是建筑系同龄人中最晚进入的外来户,但罗小未先生所代表的CAUP老一辈虽门高户大,却无门户之见。作为罗先生的学生,我深感自豪,因为她是学界公认的卓越、开明、睿智、大气的同济前辈中的典范;我也深感荣幸,因为她不仅是我的博士后联系导师,而且是到CAUP后整整四分之一世纪中,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一位师长。

        确实,“恩师”二字意味深长,是罗先生让我明白了其真切含义。除了专业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所谓“恩师”,就是那种以其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触动了你的心灵,深刻影响着你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人。罗小未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恩师。

        在专业水准上,罗先生一贯讲质求真,对做人和做事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对于论文写作,她时常这样说:“只写了5篇80分水平的,远胜过那些写了100篇60分水平的”。这让我们这些弟子绝不敢为拼凑论文数量而去码字捣浆糊。而我在专业上对上海的了解,就是从精读她那篇严谨经典的“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开始的。这篇论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真”和“实”的意味。

        在专业拓展上,罗先生主张不但应打开视野,而且要独辟蹊径。记得刚到同济的头几天,罗先生就与我谈及她和李德华先生的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观点:“搞中国建筑史如果不懂得文化人类学,就会陷入目光狭窄的窘境”。那时他们就已敏锐地看到了中建史这门传统学问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拓展更新的方向。这句话后来竟催生了一门“建筑人类学”新课程,并在去年成为唯一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研究生选修课。

        在对外交往上,罗先生始终表现出以洋为鉴,以华为本,真诚待人,不卑不亢的雍容气质和优雅风度,为我们晚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国际建筑界名流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她对此有句名言:“外国朋友不在你交了多少,而在你能把这种友谊保持多久”,我们的学院能有今天这样高的国际认可度,其实首先要归功于罗先生所代表的CAUP老前辈所奠定的基础,所开辟的路径,所积累的国际学术资源。罗先生说,“只是国内一流不够,还需要参与同国际一流的对话和竞争”。令人欣慰的是,以李翔宁教授为代表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青年一代,如今继续走在国际交往的前沿,并已被广泛认可。

        总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个动作,向我敬爱的恩师和引路人,中国建筑界的周小燕——罗小未先生深深地鞠躬致敬!


常青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