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主持设计的项目喜获2015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三项大奖
发布时间:2015-12-10

        2015年11月14日,以“过去的未来(future of the past)”为主题的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2015年建筑奖颁奖典礼在泰国大城隆重举行。典礼于大城府的著名古迹Wat Chaiwattanaram(贵妃寺)举办,贵妃寺建筑形制与吴哥窟十分相近,保存的相当完好,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古寺庙,颁奖典礼的选址正契合了“过去的未来”这一主题。

        本届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共收到申报项目237项,经过组委会的认真评审,共有68个项目入围获奖短名单,最终有24个项目获奖,其中金奖8项,荣誉提名奖10项,提名奖6项,中国大陆共获金奖3项,荣誉提名奖3项,提名奖1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持设计的项目喜获金奖2项,荣誉提名奖1项,成为本届建筑奖的最大赢家之一。其中,常青教授主持设计的日喀则桑珠兹宗堡(宗山城堡)保存与再生工程、蔡永洁教授主持设计的北川地震纪念馆获金奖,章明教授与张姿老师主持设计的原作工作室(上海鞋钉厂改建)获荣誉提名奖。蔡永洁教授、章明教授亲赴泰国大城受奖,常青教授由于工作安排未能前往,由同济设计集团技术质量部代为领奖。

蔡永洁上台领奖

章明、张姿上台领奖

获奖证书

典礼举办地Wat Chaiwattanaram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是全球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之一,致力于表彰在亚洲执业的建筑师的杰出成就,旨在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亚洲建造环境的发展与改善,增强建筑与建筑师在亚洲各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奖共设10个奖项类别,分别是:

A-1类:独户住宅项目

A-2类:多户型住宅综合体

B-1类:商业建筑

B-2类:度假休闲建筑

B-3类:社区和公用事业建筑

B-4类:特殊建筑

C类:工业建筑

D类:保护项目

E类:建筑的社会责任

F类:可持续性


同济大学获奖项目

日喀则桑珠玖宗堡保存与再生工程

金奖

        西藏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堡,曾是城中作为制高点的一座山巅城堡式地标建筑,在规模和气势上仅次于比其建造晚330年的拉萨布达拉宫。宗堡不幸毁于“文革”时期。宗堡遗址位于平均海拔3900米左右的山体上部,由下方的堡台废墟和上方的堡楼夷平痕迹构成。山势陡峻,地势复杂,大型建筑机械很难上去。

         主创人员亲历了藏族建筑崇尚自然、尊重环境的伟大情怀,设计中没有采用削平山头或挑出岩壁的一般山地建筑设计方法,而是按藏式宗山建筑尊重自然、因山就势的当地传统进行重建。即先原址原貌地复原堡台,对残垣断壁予以加固,修补上去的部分尽量采用原来石墙的材料和肌理;再以山地的起伏关系及历史图像错落布置堡楼建筑空间,“被动式”利用地形地貌,以“加法”为主,尽可能少动土石方,将建筑界面内的山体部分隐于建筑之中,使建筑与山体浑然一体。

        由于本工程并非一般文保修复项目,故采用了既尊重历史,又超越历史的建筑重建观。即一方面延续历史,修复堡台废墟,保持原石材肌理与山体浑然一体的历史沧桑感;另一方面以历史资料重建已不存在的堡楼,使红、白堡制的外观整体形神兼备,局部提炼创新,如红堡的主入口立面富丽空透的楼台造型,白堡东南转角的新旧形体对比等。

建筑空间强调以历史博览为主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属性。堡台南面为梯形的内院“德央夏”,每年的“古朵节”可在此举行盛大法会,并设计了班禅讲法坛场。其余广场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堡楼的红堡部分为中心展示空间,内含一座佛堂。两侧的白堡为展示和附属空间。


北川地震纪念馆

金奖

        北川地震纪念馆项目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历史背景下以留存大灾难记忆、展现人类大爱以及人对自然的再认识为规划目标,确定了纪念馆的总体定位——一个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纪念馆,包括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科研五大功能。

设计理念:裂缝——大地艺术隐喻自然事件

        大地艺术通过作品在自然之中的微妙介入,将我们带入人与自然环境的对话,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纪念馆的设计从“裂缝”这一地震刹那留在大地间的永恒印记获得启示,以大地艺术的造型策略再现“裂缝”,并以此为主题概念,在铭刻于大地之间的“裂缝”中,回忆灾难,祭奠逝者,思考生命与自然之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放弃地面突出建筑形象的选择表达一种对自然之力的思考与尊重,和对蔑视自然行为的反思。

对灾难事件的深刻表达:

        通过“裂缝”中充满力量的暗红色锈蚀钢板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将人们带回山崩地裂的瞬间,营造出逼真、艺术、震撼的纪念空间效果。

作为整合纪念馆区的线索:

        通过“裂缝”整合纪念园参观流线,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尺度感受遗址的纪念之路,以强烈的空间体验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

空间塑造:裂缝——整合建筑与环境的线索

总体布局:

        馆区地处任家坪丘陵谷地,基地范围内总体坡度较为平缓,但东西两侧坡度相对较大,西北侧地势最高,基地最大相对高差约在20m。因此,整个园区设计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形特点,并结合北川中学遗址,通过“裂缝”步道依次将“入口广场”、“记忆步道”、“祭奠园”这三个主要元素组合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实现纪念馆建筑与整个基地环境的整合。

景观处理:

        为了逼真的还原出自然环境中大地裂缝的震撼景象,纪念馆主体建筑采用整体屋顶绿化,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以完整而平静的纯净造型反衬出穿行于地表之下的记忆步道,步道铺地设暗红色锈斑板岩,两侧暗红色锈蚀钢板在纯净的绿色大地上勾勒出完整而延续的裂缝界面,创造出纯净的大地裂缝景观。

纪念馆造型:

        “裂缝”同时是整合纪念馆的造型主题。纪念馆共分为主馆与副馆两部分,其间贯穿“裂缝”记忆步道,形成室内外展示空间与主题的连续性体验。建筑立面造型沿用大地裂缝的创作立意,采用耐候锈蚀钢板作为立面材料,充分发挥该材料极高的可塑性、连续性和表现力,配合“裂缝”主题表达整个建筑的整体感和力量感。主副馆的高差形成山沿山东大道一侧的良好景观层次,充分展示纪念馆的“裂缝”形象。


原作工作室(上海鞋钉厂改建)

荣誉提名奖

        昆明路640号,隐没在民宅之中的一座始建于1937年的老厂房,历经变迁,从上海鞋钉厂蜕变为原作工作室新址。改造的过程,如同一场对场所的考古挖掘,在挖掘场所沉淀的成长痕迹的同时,也挖掘出使用者的认知定位与本真的内心需求。改造没有刻意抹杀差异的痕迹,使新与旧在改造中占据同样重要的话语权,并更关注新旧对话中张力体系的平衡维系。从老厂房到工作室,建筑类型的变更有利于我们对于空间模式化的规避,异化的空间形成了对空间可能性的重新认知。功能不再成为界定区域的唯一标准,边界的模糊与弥散的体验促进了各种活动的产生。改造的过程也是校正的过程,这种过程状态带来了新的可能,不可预知的问题成为扭转性的启发,使改造过程成为一个允许校正和不断自我平衡的体系。材料不再以既有的模式存在,也不再局限于既有用途,它以更广泛的可能性成就了空间的自由度。

        改造暂时完成了对这个充满岁月印痕的场所的应答,因为在1000平方米的空间中,弥散着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感谢同济设计TJAD微信公众号提供图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