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教授在同济大学新增院士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5-12-21

  人生情绪中有一易、一难与“惊”字相关。一易即“受宠若惊”,尤其是意外得宠时的那份惊喜,谁会无动于衷呢?一难在“宠辱不惊”,无论得到多大恩惠,受到多大委屈都能坦然自若,这个世上又有几人做得到呢?戴上“院士”这顶“帽子”确实荣耀,媒体的采访、点赞,圈内外的热议、褒奖,不惊着才怪。

  然而“帽子”即标签,从今往后,一切言行都会被放大,都要以这个标签被检视,能不堪忧?所以想把今年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言辞略加改动,再放到今天的语境中自勉:学术有三个层次和三个时态。第一是资格,这是指身份、“帽子”或“光环”,如“硕士”、“博士”,甚至“院士”等等,是一番努力后的完成时;第二是实力,这是指把“术”与“业”恰当结合的创新能力,是持续坚持中的进行时;第三是境界,这是指对事物本质透彻的体味和过心的裁量,是一生追求中的将来时。认知永无止境,人人永在路上,“院士”焉能例外。

  至于对名利的思考,让我产生了翻改明朝杨慎《临江仙》的冲动:“……虚功浮名转头空,扬子依旧逝,几度晨月明……”或许《临江仙》正是克服“受宠若惊”,达到“宠辱不惊”的一剂良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