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5年12月31日,由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空间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空间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规划二所所长匡晓明主持的“面向新一轮发展的生态路径与规划创新上海论坛”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
主办方邀请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詹运洲博士、同济大学中英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龙惟定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科技业务处胡芳亮副处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作为会议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始,匡晓明所长首先对2015年进行了回顾,他指出2015年是中国城市规划转折的一年,城市规划进入了新常态。同时,我们规划师进行了面向全球、面向人性化、面向生态的诸多思考。城市空间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在成立的2年时间里,将产学研结合,学科建设、生态发展与规划院的实践结合,在生态城市设计、生态技术、生态管控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匡晓明所长提到,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国家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点关注的6大项内容跟此次论坛直接相关,包括1个尊重和5个统筹。1个尊重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5个统筹涵盖了空间、城市边界、建设思路、与大自然的关系、产业发展等诸多与生态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第4个统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涵盖了此次论坛四位嘉宾演讲的主题,如设施低碳、坚守红线、集约发展、控制规模等。
致辞环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作了简短的欢迎致辞和会议筹办说明,他提出生态不仅仅是空间的问题,还包括社会、人文等方面,应该由不同的学科一起构建一个框架,各有侧重,协同创新,共同关注城市问题。
主题发言环节:
第一位发言的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詹运洲,发言标题为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思考。
詹博士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情况。然后从总量和布局上提出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四个策略:(1)强化生态空间预控,破解增量困境;(2)在布局上,建立“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空间;(3)统筹区域生态空间格局;(4)完善和修复市域结构生态空间。最后,他提出保证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顺利实施的相关保护与建设措施:(1)确立生态空间底线保护与建设并举;(2)兼顾“生态网络”与“休闲网络”,两网一体;(3)统筹城乡发展,考虑人的活动,建设“城”、“乡”公园和绿道体系;(4)细分层级和类型,强调特色化,完善城乡公园体系;(5)完善覆盖,实现步行十分钟可达;(6)建设廊道与绿道体系,提升生态空间连通性以及休闲活动舒适性。
第二位发言的是同济大学中英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龙惟定副院长,发言标题为高密度旧城改造中的能源微网。
龙教授首先介绍了节能理念的新时代背景和新型城镇化的能源利用特点。然后分享了旧城改造中节能理念的践行,如在旧城改造中引入“细胞城市”的概念(小面积的部分能源和配套设施自立的分散型的城市)。最后提出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建筑节能的实现途径,如鼓励居民理性、科学的住宅室内环境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注重老龄化、少子化、二胎化社会形态的能耗特点,个性化用能;关注公共建筑室内环境品质、关注建筑功能的发挥等。
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科技业务处副处长胡芳亮,发言标题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路径初探——结合宝山“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胡女士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属于新的课题,具有独有的特点,如涉及层特别广,而具体要求比较含糊;群众特别关心,但大多从切身关系出发等。针对这些特点和难点,她分享了研究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团队整合的架构创新,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智慧模式的实践创新,共建专管的机制创新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创新。
第四位发言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发言标题为生态诊断、生态修复及生态活力——上海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沈教授从生态诊断——生态修复——生态活力——绿色发展四个阶段考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生态路径,提出了各阶段具体的创新技术和优化策略,如生态修复中的中宏观规划措施包括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的调整、生境优化及生境构建、可再生设计、恢复性城市设计等。
提问环节:
各位嘉宾的发言契合当前研究热点,视角新颖,得到了在场听众的一致好评,在场听众对各位发言嘉宾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城市规划和能源规划如何融合、目前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生态指标选择、生态空间易被侵占等难题进行了提问和回答。
总结发言环节:
最后,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王震国秘书长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王秘书长首先对四位专家学者的演讲进行了点评,认为詹博士的报告解读了大城市生态空间平衡、协调、可持续的总体路径,龙教授的报告阐释了旧城改造能源网络提振的适应、适合、适度,胡女士的报告描绘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制度、模式与践行路径,沈教授的报告展示了城市生态化可持续的创新技术与优化策略。王秘书长随后分享了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心得,包括生态化的三大要义、生态化的新价值观、世界名著和我国新著中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方面的新倡导、城市会议关于生态的新要求、五生态化的大体系(自然生态体系、经济生态体系、社会生态体系、人文生态体系、行政生态体系)、生态化的核心机理(平衡、协调、可持续)。最后,他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让城市实现生态化规划、循环化生产、智慧化运行、精细化管理、宜居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