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尊敬的杨书记、伍校长、吴校长、各职能部门领导、兄弟单位兄弟学院领导,尊敬的郑院士、常院士、阮先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在这里举办建筑城市遗产保护和再生院士报告会和学科发展座谈会。2015年,学院喜事很多,高峰计划获批,申报成功,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我院获得2个第一召集人,1个成员;QS排名全球16位,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科研出产质、量提升……其中最令人激动和欣喜的事情,是常青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学院14年来的又一次新增院士。在此,我代表学院服务团队和全体师生,向常青教授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郑时龄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感谢校领导的指导,人才办、科研院等职能部门、设计集团和出版社领导、土木学院等兄弟学院领导的支持,感谢学院有关部门和老师的关心支持!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三句老话。
第一是“同舟共济”。常青院士的当选,是他多年潜心研究,成果卓著的回报,也是几代人团结奋斗的结果。纵向来看,在建筑和城市历史研究领域,陈从周、罗小未、董鉴泓教授等前辈开创基业,阮仪三、路秉杰等老教授拓展了研究领域,郑时龄院士领衔奠定新世纪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发展方向,常青、伍江、卢永毅、周俭等教授形成新的贡献,李翔宁、邵甬、韩锋等年轻教授逐步成长,这是连续的发展,是一个团结的大团队;从横向来看,这也是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联合作战相互支撑的“同济风格”的结果,还是我们同济大学土木建筑综合优势的体现,又是国内国际相关专家学者合作支持的收获。因此,常青老师的荣誉,就是我们大家的荣誉。
第二是“继往开来”。建筑城市遗产保护和再生现在已经成为热点。早在12年前,学院提出“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数字设计、遗产更新”为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常青教授等主持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开设。8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济遗产中心的成立;6年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等等。这说明,同济人是有前瞻性的,在从潜学到显学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许多的教授和领导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郑时龄先生、阮仪三先生、常青、吴志强、伍江、吴长福、彭震伟、钱锋、周俭、戴仕炳各位老师等等等等。现在,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在这一领域我们同济人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是“重任在肩”。郑院士一直重任在肩,常院士更加重任在肩,我们大家都必须重任在肩。我们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应当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学科,学院应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中心。借用常青老师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来作结尾:“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预祝报告会和座谈会圆满成功!
李振宇
201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