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者,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好日子。我谨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全体师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委员,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景观与文化,密不可分;成立专业委员会,非常必要,水到渠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景和名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古人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反映了景观与人的关系。触景生情,这是景观对于人心的作用。我心中最美的西湖,不单美在湖水和山峰,更美在“断桥残雪”、“南屏晚钟”这样物象和意象情景交融之中。
其次,即使是在完全由大自然形成的景观里,文化的联想和再创在也是如此的重要。古诗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风又绿江南岸”,与德国诗人海涅的”Ausblick Keine, Heinrich Heine”(四顾无人,海涅独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景观还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如果构成景观要素和实体归于空间的话,那么,时间不仅是审美个体的维度延展,它可以是多少代人的时间的叠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发思古之幽情,是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不尽的魅力。中国名胜中特有的载体,例如楹联、匾额、碑刻,更加浓缩了这种时空的联系。
到了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景观的文化属性更加凸显。因为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景观资料的获取、照片视频的摄录、信息的发布是如此便捷;自媒体时代的人们运用个人移动端来即时分享,晒文、晒娃、晒食、晒景已经成为四大日常主题。文化景观的再创作,已经从李白王维们那里转移到李小明王晓红们手中。景观文化已经从天上降落到了凡间。我的老师陈从周先生所说,“园林就是诗情画意”、“绿化就是文化”。我猜想,他其实针对的还是文人雅士。今天,这可以是每个人的诗情画意,每个人的绿文化,
说来惭愧,三十年前,1986年,我跟随陈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研习园林历史与中国古典园林。后来阴差阳错,未能继续下去,至今仍觉得遗憾。昨天我在想,假如我现在还在我们这个队伍之中,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做的呢?
也许会有“理景”(整理)“点景”(提炼)、“修景”(修复)、“添景”、“管景”、“享景”(分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字、文学艺术和景观欣赏的方式,需要在我们的手中继承和发扬。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景观文化的自信。
祝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旗开得胜,成果丰硕!
李振宇
2016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