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6年4月21日,伯纳德·屈米教授访问我院,与我院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在钟庭报告厅成功举行了题为“建筑:概念与记号”的学术讲座。
在欢迎与交流会上,李振宇院长代表学院热烈欢迎屈米教授的来访,向他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坚持走在时代前沿的价值取向,以及我院近年来逐步明确的多元创新的科研方向,即关注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数字设计、遗产保护等几大领域。在介绍中,李振宇院长强调了学院注重与实践结合的办学态度,并详细介绍了我院教师的优秀实践项目,取得屈米教授高度的认可。此外,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前任院长和核心教授,屈米对我院十年来成功建设的近二十个国际双向双学位项目和各类活跃的国际交流活动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希望未来能够推动同济和哥大两所建筑学院之间开拓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出席接待的教师代表还包括了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副系主任章明教授、袁烽教授、王红军副教授、周鸣浩博士、谭峥博士、孙乐博士等。大家纷纷提问和发言,与屈米教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学术对话。在会谈的最后,屈米还将其宝贵的签名版新书赠送给学院图书馆。
与会人员合影
交流会现场
屈米签名赠书
下午6点,“建筑——概念与记号”演讲在学院钟庭报告厅准时开始,场内座无虚席,包括我院副院长孙彤宇教授、在国内历史理论研究领域有较大知名度的王骏阳教授、卢永毅教授纷纷莅临。在李振宇院长的主持下,讲座正式开始。屈米将自己的建筑哲学和创作实践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宣言:空间与事件”,“程式、并置和叠加”,“向量和围合”,“概念、文脉与内容”,“概念——形式”等。屈米认为建筑是关于空间的,同样也是关于事件和运动的,建筑不能脱离发生在其中的事件而单独存在。他在自己的第一个竞赛方案——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探索了这一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意义。
演讲现场
屈米演讲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在演讲的第四部分,屈米分别用盖里、柯布西耶、帕拉蒂奥等建筑师的作品引出主题——概念、文脉、内涵。他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中国城市现状的照片——仅有的胡同在不断地被新建筑所取代,而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全世界发生着。他希望通过将新城悬浮在老城之上的叠加体系(Superimposition)去处理“新”和“旧”的问题。当讨论“概念与形式”时,屈米提出问题:当场地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我们该去如何处理这种不寻常的“自由”?他提出是否存在一种无形式(Informe),对人和动物仍是物质性的、必要性的?这一问题在他设计的某巴黎动物园案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屈米试图通过使用一种非几何的形式去实现无形式的形式。最后,屈米教授用自己最喜欢的“业主”,一张可爱的长颈鹿的头像作为演讲的结尾,他鼓励大家通过尝试更多的概念、材料及策略,从而发现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能得到的新的突破。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听众异常踊跃。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关于解构主义实际应用的问题,屈米认为解构主义的哲学并非只存在于建筑领域,它不只是某种形式或者风格的表现。另一位同学则提出了关于建筑功能置换的问题,屈米认为建筑自身的逻辑是随时间会改变的,同样的建筑形式会因为所发生的事件不同而不同。
讲座最后,李振宇院长感谢屈米教授给大家带来精彩演讲,并将代表学院特色的一份礼物——李德华先生设计的丝巾以及自己的最新著作《空中读城》赠予屈米。
李振宇院长向屈米教授赠送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