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6年11月27日,2016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编委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远楼三楼报告厅召开。《时代建筑》杂志编委会成员、同济大学校领导与《时代建筑》全体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分别致辞,与编委会成员一道,对《时代建筑》杂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对杂志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而有成效地探讨。
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时代建筑》杂志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建筑学术界、建筑出版界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刊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阵地,这离不开全体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的努力,也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同事、朋友的帮助。他表示,《时代建筑》未来一定能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伍江说,《时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延展传播的方式,近年来除了办好杂志本,还开展图书出版及各类学术活动,这使得《时代建筑》成为一个不断扩大开放的平台。他说: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应该有世界一流的杂志。这样的杂志应该反映学术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时代建筑》应该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的杂志应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中国建筑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用批判性彰显我们的引领能力,“你是有选择的,就说明你是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的。”
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呼吁杂志社引进懂得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懂得国际新媒体运作的年轻人,他说唯有如此我们杂志才能更快地走向世界。他说:“读者想读什么,我们要策划什么,提供什么;再者,当今微信等新媒体极为发达,我们很容易就在第一时间手机上看到。杂志的使命是什么?典藏功能。这一功能如何才能更酷更炫,需要在座的编委、编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引进新鲜血液。”
在这次的编委会上,包括学校、院系领导在内的编委会成员各抒己见,对杂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时代建筑杂志编委会主任罗小未先生虽临时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原定要出席的编委会,但罗先生对杂志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并通过杂志主编支文军老师带来了对杂志的祝福和对所有支持《时代建筑》杂志出版、建设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的感谢。
会上,常青院士回忆起自己20年前参加时代建筑第一次编委会会议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他展望未来,提出办杂志需要做到“瞻前而顾后”,提出了“时尚、时代、时间”三个概念。他表示,一本杂志不仅仅要回顾过去,着眼当下,更要将眼光放在更长远的未来,这就是“前瞻性”的体现。他引用丘吉尔的话说道:“你能往后回顾多远,你就能往前看多远,这是需要我们有深邃的眼光,既能看到过去,又能看到未来。而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依靠的就是深度的思考。”《时代建筑》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从时间性的角度上做到“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未来”。
时代建筑编委会副主任沈迪先生表示,自己作为编委会副主任的同时,也是《时代建筑》杂志的忠实读者,每一期杂志都会认真阅读。他在致辞中谈道:“《时代建筑》杂志专业而真实地反映出很多当今建筑师及建筑行业所遇到的困惑。”对杂志在上海、华东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予以了充分肯定,并祝愿《时代建筑》在未来越办越好。
同样担任时代建筑编委会副主任的唐玉恩女士在发言时表示,时代建筑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已然到了“而立之年”。她对《时代建筑》获得中国建筑学术期刊A类认定表示了祝贺,并强调杂志不应拘泥于名次的认定上,而应发展自身特色、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同行们的认可。目前杂志“主题+专题”的模式是特色之一,未来如何在这种模式之下有所深入和发展、面向国际,还需要有更加深层的思考。同时,她对《时代建筑》持续对体量、规模不大的建筑保持关注予以了肯定与赞赏,认为这是时代建筑推崇建筑思想的体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在会上致辞时,对所有编委表示了感谢。他认为,《时代建筑》在过去发展的这些年中,形成了鲜明的自己的特色,做出了卓越贡献,发展了自身优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他也同时指出,目前杂志也同样面临着几大挑战:其一是新媒体的出现导致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其二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下,学术期刊的评判的方式和指标的变化;其三是《时代建筑》杂志与同是建筑学术期刊之间的合作和竞争。面临这些挑战,未来的杂志将何去何从,李振宇院长希望各位编委能够一道建言献策,将《时代建筑》杂志越办越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在致辞中建议杂志多从读者所希望看到的视角切入,形成更加贴近读者的风格。他对杂志所体现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予以充分认可的同时,将《时代建筑》杂志与德国建筑杂志作比较,强调了时代建筑所具有的思想性,认为时代建筑所倡导的“中国的”、“当下的”概念中,还可以加入“前沿的”概念。而在向国际化转型的道路中,杂志也具有牢固的基础。
会上,《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老师对杂志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就时代建筑定位及未来发展作出了思考。《时代建筑》具有学术性与专业性两大特性,聚焦中国命题、当下发展,尊重国际话语体系,通过“选题策划+主题组稿”的方式形成“以主题为导向的专项研究和传播”,并拓展杂志作为传媒的特性,以一个传媒平台的形式整合好多方资源。在未来,《时代建筑》将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从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注重与实现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彭怒老师就“杂志优化调整下的主题强化模式及选题机制”进行了针对性的阐释。她介绍了2014年底杂志编辑部召开多次会议,确立了自2000年开始的“主题组稿”模式为杂志特色,并针对对这一特色进行优化调整,发展出了“大主题、小专题”的模式。这种对自身特色进行强化调整的方式,不仅让杂志的结构模式更加清晰,也扩展了其传播方式,许多硕士、博士的论文大量引用《时代建筑》杂志,也增强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而在面向国际化转变的道路上,杂志不仅仅应该站在国际前沿,更应该关注国际前沿中的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学者们正在做什么。
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的各位委员还分别就:杂志的定位、杂志所应当关注的主题与视角、杂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道路、杂志思想性和批判性的体现与把握、如何扩大国际影响力、如何保持杂志的创新活力与可持续性、加强杂志在学术界之外的宣传力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编委一致认为,通过此次编委会,不同的思想得以汇聚和碰撞,这些都有利于《时代建筑》杂志在未来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内容策划:姜冰、程曦
内容撰稿:程曦
会议摄影: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