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勇攀高峰——同济规划教育年鉴(2015-2016)序
发布时间:2017-01-23

图1-年鉴封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是学校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的主体。学科的发展经历了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奠基

        同济大学的城乡规划学科,算来有70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内是时间最长的,在国际上,也是发展得较早的。1946年,抗战胜利回到上海的同济大学土木系就开设了“都市计划”课程。1950年,金经昌、冯纪忠二先生倡导在土木系高年级成立市政组,金先生讲授“都市计划”、“城市道路”等4门课程;1951年毕业的市政组学生董鉴泓、邓述平等十余人中后来许多人成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重要骨干。

图2-《李德华文集》新书发布会合影前排左起:李德华、罗小未;后排左起:李振宇、吴志强、郑时龄、陶松龄、董鉴泓、陈秉钊、伍江、彭震伟

        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建筑系成立,开设“建筑学”和“城市建设与经营”(初名“都市计划于经营”)两个专业,开设有三十多门课程。成立城市规划教研室,金经昌教授担任主任。当时的专业教学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多学科融合,结合调研、测绘、访问、座谈,学生参加现场做规划设计,成为特色和传统;1955年正式申报高教部成立城市规划专业,1956年以“城市规划”专业名称正式招生,之后,城市规划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1957年《城市建设资料集编》油印出版,这就是后来《城市规划学刊》的前身。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先后在江西、浙江、贵州、四川、上海、河北、安徽等多个省市进行规划设计,毕业生走向全国各地。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专业停办,幸而教师队伍始终没有散。

        这20年是奠基的20年,形成了城市规划专业最强的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培养了最早的一批骨干力量。

继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同济大学城规教研室恢复,仍由金经昌、董鉴泓教授担任正副主任;城市规划专业恢复招生。学科得到快速的发展。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受教育部委托主编了《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外交通》、《城市工业布置基础》、《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等一批重要教材。1981年,分设总体规划教研室和详细规划教研室,由陶松龄、邓述平分别担任主任。1982年,城市规划专业被评为全国重点专业。1984年,复刊的《城市规划资料汇编》公开发行,更名为《城市规划汇刊》,后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国际合作快速发展,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交流频繁,派出专家组赴阿尔及利亚。1984年,集全校相关专业之力,由邓述平先生主持,承担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规划与工程设计,后获得建设部规划设计金奖。

图3-《城市规划学刊》

        1986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冯纪忠教授任名誉院长,李德华教授任院长。下设建筑系、规划系、城规建筑研究所。规划系正副系主任由陶松龄、李铮生、张庭伟担任。研究所由董鉴泓担任所长。规划系和研究所下设总体规划教研室、城市设计教研室、风景园林教研室、城市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城市规划技术研究室、与建设部合办的城建干部培训中心等。1986年,城市规划专业设博士点,冯纪忠、李德华、董鉴泓、陶松龄、徐循初、陈秉钊、朱锡金、王仲谷等教授先后成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成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获得建设部颁发的甲级城市规划资格证书;1989年,陶松龄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兼规划系系主任;1991年,成立“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由陈秉钊担任主任。1992年,城市规划专业设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城市规划专业的“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陈秉钊教授担任学院副院长兼规划系系主人、城规研究所所长。1995年,成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陈秉钊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周俭主持规划系工作。1996年,陈秉钊教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完成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进行了课程调整和更新,完成了系、所、室负责人的接班;恢复高考以后考入大学的年轻一代开始走向各级负责岗位。1997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成立,阮仪三教授任主任。1998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专家评估,获得六年免检。1999年,赵民教授任规划系系主任。

图4-董鉴泓先生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教育终身成就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代表学会授证

        董鉴泓教授在总结这一时期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发展时,指出了五个特点:一,独立办城市规划专业,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也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二,坚持教学和时间密切结合,强调“真题真做,真刀真枪”;三,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成为规划学科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四,实现多层次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五,重视学科的拓展与交叉。

开来

        进入新世纪,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系进一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段时间发生的学术和专业事件很多,难以一一尽述。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的新的突破。

        第一,明确了“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院精神(2003),提出了“生态城市环境、绿色节能建筑、数码设计技术、历史保护利用”的新的发展方向(2005)。这与同济大学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对今天的学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5-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评估(2016)迎接评估专家视察

        第二,院系管理团队年轻化,规划学科的年轻一代教师开始走向各级负责岗位。吴志强教授担任学院院长(2003-2009),彭震伟教授担任学院党委书记(2009--至今),规划系先后由赵民教授、唐子来教授、杨贵庆教授担任系主任。周俭教授担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在城乡规划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设置了8个学科团队,分别是: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赵民教授负责)、城乡规划理论和管理(孙施文教授负责)、城市开发和控制(唐子来教授负责)、城乡规划方法和技术(王德教授负责)、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潘海啸教授负责)、城乡社区发展和住房建设(李京生教授负责)、城乡发展历史和遗产保护(周俭教授负责)、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吴志强教授负责)。这比6个二级学科方向要更为丰满。学科团队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是对教研室体制的改革和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图6-唐子来教授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作主旨报告

        第三,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任务相当的背景下,把本研培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强调实践性,还要强调研究性。在本科生环节,学院成立“复合人才培养实验班”,部分打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本科教学,20个学生有两年混编学习,实现平台化。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中,严把质量,实施严格的答辩前盲审,强调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重要横向课题的结合。

        第四,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2004年,集全院之力开始上海2010世博会规划,郑时龄院士、吴志强教授、唐子来教授分别担任世博会总顾问、园区总规划师、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等职,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和规划设计项目。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志强、周俭等几十名教师先后奔赴灾区,不畏艰险,不计名利,完成了都江堰等地抗震救灾设计和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其后又参加了雅安地震、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十多项。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南海规划建设中,彭震伟等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规划系教师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了众多规划设计项目,获奖数以百计。

图7-上海2010世博会场馆设计

        第五,为中国的城乡规划学发展作贡献。陈秉钊、吴志强、唐子来教授先后担任城市规划专指委主任;赵民、彭震伟教授先后担任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主任;吴志强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在新一届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领导中,吴志强、伍江教授分别担任副理事长,5位教授担任常务理事,郑时龄、常青院士担任特邀理事。学院孙施文、王伟强、张尚武、彭震伟教授担任城市规划学会的4个二级学会(专委会)主任委员。一大批校友走向各地城乡规划领域的重要岗位;在兄弟院校专业评估咨询、教师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干部培训、教师挂职工作等方面也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图8-联合国人居署-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教育培训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第六,国际合作走向新的高度。2001年举办国际规划院校大会后,规划学科国际合作发展迅速。每年有30-50场国际特邀报告会,在学院17个国际双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中,规划学科参加了2/3。与MIT,伯克利,佐治亚理工,伊利诺伊理工、华盛顿大学、旧金山大学(美国),柏林工大、包豪斯大学(德)、美丽城大学、凡尔赛建筑学院、夏约(法)、米兰理工、都灵理工、帕维亚大学(意)、UBC(加)、新国大(新)、UCL(英)维亚纳工大(奥)、新南威尔士大学(澳)、特拉维夫大学(以)等众多大学有深度合作。学院设立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亚太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与亚洲银行合作的能力建设中心、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的人居研究和培训中心(筹)。学院进行了1次国际评估(2008),1次国际咨询(2012)。开创了国际模块化教授模式,建立了数十门全英语课程,每年有几十名各类留学生来同济规划专业学习;延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同济规划学科,在国际上已逐步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在努力成为国际学术中心。

图9-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攀登

        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对我们城乡规划学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和合作,也令我们面临新的挑战,面临新的转型。

        转型一,由大到强。同济城乡规划学科,目前专任教师有48名,每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特长,不可谓不大。但是在各类评估体系中做到强,确实不易。比如当下中国经常说到的国家级人才,各类重点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高引用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高级别奖项等等,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等,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指标强不完全等于实力强,但实力强需要指标强。

图10-2016同济大学CAUP国际设计夏令营“活力与包容——多元价值观念下的街区空间新范式”开营合影

        转型二,由技到道。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同济规划学科重视技术,重视应用。但要做学科的领头羊,还要有高水平的理论作为引领,先进的方法作为利器。同济规划学科每年的实践项目数以百计,怎样在原创性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转型三,由小交叉到大交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是学科群的一干三枝。我们内部的交叉做得比较好,比如郑时龄院士的城市空间研究所,兼顾中观和宏观;常青院士的城乡环境再生研究中心,涉及三个学科;规划系的童明教授,也是知名的建筑师......但与其他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的交叉,可以突破固有方式,走进新的学术天地。

        转型四,由中国到世界。联合国人居署总干事克洛斯在同济说,你们中国的城市发展经验,应该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分享。比如,我们在“人居三”大会上,发布了《中国城镇化三十年》一书(孙施文、彭震伟等著)。世界城市规划学术界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我们发展原创,兼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真正成为高水平国际学术中心。

图11-同济大学参加2016年“人居三”代表团部分成员

        转型五,由现实到未来。规划学科本身就是研究未来的学科,而世界在变化之中。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规划原理、方法、应用都在变,服务的对象也在变。智慧城市、大数据是变化的趋势,城市文化和城市道德也在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走在前面。

        为了实现上述转型,我们的城乡规划学科依托天时地利人和,在过去的三年里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首先,积极进行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城乡规划学入选上海市高峰I类计划,资助力度较大。经过近一年的准备,高峰计划得以实施。比照国际城市规划领先学科的发展,确定以“生态城市,弹性城市、智慧城市、公正城市”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立9个交叉“Lab”为中心任务。每个交叉创新团队由PI(首席科学家)、国际联合PI领衔;骨干研究成员由本院教师、本校其他专业教师和引进研究人员组成,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抓手,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学科评估不是目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考量方式。虽然它不够全面,但能量化地表达学科发展的部分状态。单纯地追求评估排名并无太大的意义,但是通过评估发现学科发展的相对优势和存在不足,甚至借此改变长期形成的一些惰性,那就是“以评促建”的价值所在了。我们得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共识,同时针对学科评估中20项相关指标进行了全员贡献分析,由此推广,又建立了高峰B团队,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研究团队。短期内各项指标明显提高,预计在长期发展中会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图12-上海市高峰学科(A)城乡规划学(含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协同创新团队LAB院内PI(按团队名称序:吴志强、伍江、王德、唐子来、郑时龄、赵民、常青、钱锋、刘滨谊)

        第三,搭建更宽更高的教学研究平台。两年来,本科教学的国际建造节、复合人才实验班和平行班、海外实习访学项目有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硕士研究生继续发展国际双向双学位项目和全英语课程建设;博士生开办科学研究培训班和国际博士生院。建立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未来城市与建筑”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智慧城市”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此外“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也在建设之中。2016年秋,新成立了“建成环境技术中心”,这是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服务的新的技术平台。

图13-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同济规划教育年鉴(2015-2016)》,就是我们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这也是见证我们继往开来,勇攀高峰的一小段历程。

 

李振宇

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2016年12月20日


 

主要参考资料:

[1] 董鉴泓.董鉴泓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历史与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J].时代建筑,2004(6): 31-33

[4]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金经昌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