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系2017校庆报告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7-05-10

        2017年5月9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校庆报告会在文远楼215隆重举行。作为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5周年院庆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报告会共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中国环境行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磊青,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管理处处长侯斌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孙彤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庄宇,JWDA骏地设计创始合伙人、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劲松等五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就建筑学中的不同问题和当前热门话题做了精彩的演讲。本次报告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章明教授主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院长、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致辞;出席本次报告会的嘉宾还有建筑系涂慧君教授、刘敏副教授、景观系金云峰教授、吴伟教授等。

报告会现场

李振宇

蔡永洁

徐磊青

        徐磊青教授首先带来“街道品质与街道生活”的演讲,他选取上海典型的鞍山路、富民路、古北路、乔家路等四个社区进行了城市街道空间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道路空间、道路界面、交通属性、业态属性,同时对街道的三种活动(积极活动、非必要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进行记录,并根据数据绘制街道活力、积极活动和空间属性之间的关系图,进而得出街道活力及其品质的塑造主要由哪些因素主导。同时鉴于活力方面的考虑,街道空间要注意控制休闲娱乐、餐饮等不同业态分布的比例,打造丰富的城市生活。最后,徐教授针对上海城市中存在的拆违现象进行了评价,认为上海的街道生活对中低阶层市民的生活影响程度是最大的。

侯斌超 

        侯斌超处长的讲座题目是“上海历史风貌保护近期若干工作及思考”。针对上海目前的发展现状,侯斌超处长提出要保护并延续上海城市文脉和记忆的建议,同时,要将以往独栋、一般性风貌保护转向成片、成街坊的历史风貌保护。侯处长带我们回顾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并总结了石库门里弄、工业遗产、花园洋房等不同的建筑类型所组成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文化遗产,提出了“点+线+面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并形成历史风貌保护理念。在保护体系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侯处长同时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同的领域和部门相互沟通、交换意见,并制定相关规划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等监管机制。最后,侯处长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若干思考。

孙彤宇

        孙彤宇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从步行环境、街道网络到城市空间自组织”。孙彤宇教授首先从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用地的孤岛现象、机动车交通费与步行网络的矛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城市空间的困境。其次,通过案例对比了国内外几个城市中的步行和街道体系,进而发现上海城市中缺乏步行网络的问题,并概括了街道的四大特征:适合步行、界面界定、功能支持、日常生活。针对当下城市空间问题,孙教授提出机动车时代的步行解决方案——超级步行街区模式。该街区模式具有公交导向发展、区域步行优先,过境交通下穿等七大特点和三个研究版块:街区内部各体系的组织规划,街区边缘界面体系衔接、跨越的设计,TOD节点的设计。最后,通过对纽约曼哈顿中心区、芝加哥中心区和维也纳第一区等不同的城市空间的研究,针对当下的 “违章”现象,孙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

庄宇

        庄宇教授做了题为“理序+增效——当代城市设计实践的价值再创造”的报告。在报告伊始,庄宇教授对城市设计的本质进行了定义,并详细解释了城市设计和工程设计、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庄教授阐述了城市形态的缘起,认为城市设计是新城开发和旧城更新的过程,但应是为人的形态,对于形态中的空间秩序,庄教授提出四个方面:分别是城市格局、街道和公共空间、街坊、地块。接下来,庄教授从生态要素、历史遗存、交通要素、功能空间、公共领域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城市形态中的绩效问题,进而进行城市空间的价值再创造。最后,庄教授结合自己的两个实践,向我们分享了其在工作中的努力探索。

胡劲松

        胡劲松先生介绍了他关于建筑设计企业发展趋势与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以宏观角度分别从建筑行业数据的对比和人工智能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从技术、运营、市场三个层面看待发展趋势问题。针对未来要培养何种建筑师的问题,胡先生谈到了设计教育问题,认为在设计任务书的制定过程中包含着学习、思考、沟通、分析、归纳等多方面问题。

章明

        在五位演讲者报告过后,章明教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并期待通过这次校庆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此次报告会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许多听众,学术气氛热烈。本次报告会获得了与会嘉宾和各位老师同学的高度评价,同济大学建筑系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建校110周年的纪念和祝贺,并将保持饱满的教学热情、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团结创新的工作态度,在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继承并发扬同济建筑人的光荣传统。


 

 

撰稿:学生记者团 姜倩、鲍凌云

摄影:学生记者团 李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