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5月17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17校庆报告会(青年教师主题场)在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作为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5周年院庆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报告会邀请到城市规划系陈晨、程遥、干靓、肖扬、张立、朱玮、王兰、钮心毅八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代表,分别从不同研究领域就城乡规划学中的重要议题做了精彩的演讲。本次报告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耿慧志教授与卓健教授主持;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致辞;城市规划系宋小冬教授、李京生教授与王德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出席本次报告会的嘉宾还有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学院唐子来教授,以及为参加校庆而来的同济校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汤道烈教授等。
张尚武副院长致开幕辞
卓健教授主持上半场报告会
陈晨
陈晨老师带来了题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在先发地区的实践:苏州模式研究”的演讲。他首先概述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历史进程,介绍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与终极状态。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国家,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发展路径目前尚不清晰,但长三角和苏州市作为先发地区,可以作为很好的试验地与观察样本。陈晨老师以城乡一体化的苏州实践为例,对其关键指标进行评估,并与国内城市横向比较,同时梳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点重要的运作机制:去中心化使发展权下沉以及三大资金来源。最后,陈老师总结“苏州模式”所取得的六点成就以及土地资源消耗过多、资金短缺、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乡村风貌保护不利等不足之处,并表达出通过对于城乡一体化的苏州模式研究,为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的希望。
程遥
程遥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崛起的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研究”。她的研究关注点在北上广与纽约伦敦等顶级全球城市的区别、上海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并以上海和长三角为例,探讨当区域中心城市在追求全球定位时,城市区域的空间演变。她首先阐述上海与“全球城市”的差距,并选取2001、2008、2013年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以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空间数据分析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发展历程,得出长三角空间自组织模式,并提出上海全球城市区域的崛起趋势。最后,程老师总结“中心城市+城市区域”的全球化路径是上海/长三角区别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的路径特征,这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且对于我国其他城市和城市区域具有一定启发性。城市不再仅仅是全球网络中的节点,研究的焦点还应包括城市区域内部的组织关系,以及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与规划。
干靓
干靓老师做了题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成环境影响要素与规划应对策略初探”的报告。她首先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提出“基层质量-干扰压力”双视角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成环境影响要素。干老师从宏观与中微观尺度展开实证研究,并对后者进行重点阐述:基于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周边地块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实地调查分析进行中微观尺度实证探究,以鸟类作为调研物种,选取五大调研片区共85个调研样点,对鸟类群落组成特点、优势鸟种与常见鸟种的空间选择偏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鸟群生物多样性指标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选取开发强度、生态用地、植被格局等中微观研究区域城市建成环境变量,分别与鸟类物种多样性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得到鸟类多样性指数的回归方程。报告最后,干老师提出了五点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生物多样性绩效的规划设计策略,并基于从鸟类到其他物种、从“生物多样性”到“生命亲和”、从平面到立体、从理论到实践等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肖扬
肖扬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公园社会公平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肖老师首先提出绿色空间的空间分布并不总是公平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基于个体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探讨上海绿色空间的公平议题。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比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由于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发表,因此不作详述)
上半场演讲的四位嘉宾接受现场提问
耿慧志教授主持下半场报告会
张立
在报告会的下半场,张立副教授首先带来“小城镇70年:1949-2019”的演讲。他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1970年代以前的小城镇发展处于自由模式,得以快速增长。1980年代遇到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萌芽以及全面开放政策等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重要转机。1990年代的小城镇发展出现转折,受国际环境、经济停止紧缩调整政策等影响,乡镇企业发展放缓。2000以来,小城镇发展日趋衰退。而在2015年以后,随着中央对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相继做出重要批示,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契机。面向未来,通过对村民的城镇化意愿展开调研,张老师对小城镇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城市不同,交通、城市风貌与城市也不同,要警惕过度房地产化。张老师强调小城镇是新一轮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可能是未来新一轮改革的触媒。
朱玮
朱玮副教授的演讲主题是“规划怎么让孩子‘动起来’?——建成环境影响儿童积极身体活动的实证研究”。在健康城市、老年友好城市等社会背景下,面对当下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明显不足的现状,朱老师将关注点转移至城市儿童,并针对建成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的关系、儿童户外活动的建成环境偏好以及建成环境与儿童“积极上学”的关系展开三项详细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对青少年与家长进行调查,基于文献总结出儿童户外活动的影响要素,建立分析模型框架,并应用至中心城区儿童户外活动环境评价及改善。在报告最后,朱老师对“规划怎么让孩子‘动起来’”给出答复:应当“三分规,七分管”;规划的作为主要体现在设施的可达性(时间、质量);家长尤其看重交通环境安全;有效地监视能够提升安全性;营造更自由、有趣的儿童户外活动氛围。
王兰
王兰教授带来“迈开健康城市:规划·设计·评估”的报告。王兰教授首先提出了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概念框架、基本设计原则和关键问题,并以城市空间要素与呼吸系统健康为例展开演讲,基于肺癌发生与室外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构建“城市空间要素—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呼吸健康结果”的基础研究关系,进而建构城区-住区-住宅三尺度空间要素对肺癌患病影响的多层面回归模型与多场景分析,提出规划调控的原则,并结合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案例,总结出健康城市规划的优化路径。王教授介绍了健康影响评估(HIA)定义与价值,并提出健康影响评估与规划决策最佳的时间关系,在规划草案选定之后,通过健康影响评估协助决策者理解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影响的人群分布,从而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正。
钮心毅
钮心毅副教授最后登场,他的演讲题目是“建成环境和城市活力——大数据对Jacobs理论的验证”。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提出的提升城市多样性的理论被广泛接受,但一直未被验证,基于20世纪50、60年代对美国大城市的感性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在2010年代的中国大城市是否也使用?基于居民个体行为的位置大数据能否验证雅各布斯的四个条件?钮老师尝试选取上海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以控规单元划分290个单元,以手机信令数据指代城市活力,针对雅各布斯所提的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和密度四项条件,分别与手机信令数据进行空间叠合分析,经过回归计算等得到上海中心城区的验证结果: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活力与四个条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小街段、老建筑和密度相关性较高,但与功能混合度却不相关。钮老师认为本次研究数据的选择固然存在一定漏洞,但界定“城市活力”的空间尺度更为关键,城市、街区与街道等尺度上的活力概念是不同的,尽管目前还无法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数据,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出现。同时钮老师也开放式地探讨验证经典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现场观众带来启发。
现场点评和讨论
讲座之后,城市规划系宋小冬教授、李京生教授与王德教授分别对八位讲者的报告进行点评,肯定了讲者们的付出,也提出了新的期待。同时下半场的四位讲者也针对现场提问做出了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杨贵庆教授致闭幕辞
在报告会最后,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致闭幕辞。他再次表达对讲者们踏实研究的肯定和鼓励,提出多维度思想碰撞的难能可贵,同时他也提出了未来展望——城乡规划学作为探索和揭示城乡发展规律的学科,规划研究不应忘记人居、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准则,也要重视技术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希望规划研究的成果真正能够呈现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