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9月1日,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在Kiswire中心圆满开幕。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BAF)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组织。自2001以来,它开展了学术会议和讲座、研讨会、展览、活动,以及研究服务项目,以寻求和实施发展釜山建筑和城市环境的方法,由建筑专业人士和有兴趣的公民共同参与。
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海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策展人李翔宁受邀担任特别展览“居住釜山ㆍ居住上海”板块的艺术总监并策划本次展览,展览部分由上海居住设计实践,艺术与摄影纪实以及上海历史文献三部分构成。其中实践部分展现了15个建筑事务所从私人到集体住宅,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更新到工业模块定制,从实验性空间实践到经济住宅的历史研究,展现当代上海居住设计的多样与丰富性的研究与实践。摄影与艺术部分从对上海传统里弄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性纪录到到拼贴合成,展示上海生活状态和风格的超现实世界,呈现中国快速资本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语境。上海历史文献展则采用地图照片等历史文献与多媒体的方式,来梳理呈现上海五个空间节点为线索的城市时空间变迁过程。展览从历史、实践与艺术观察的角度展示一个多维度的居住上海,从不同剖面映射了上海的生活形态,并基于居住这个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展开与釜山的建筑师全方位的交流与对话。
李翔宁教授现场讲解
展览由BAF主席Seo Yong Gyo宣布开幕,釜山市市长Suh Byung-soo与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发表了开幕致辞,双方表示釜山与上海作为姐妹城市,建筑设计与研究领域保持长期的密切的交往关系,本次釜山国际建筑文化节将促进两市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居住城市”这个主题来观察我们居住的城市与建筑,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适宜居住与更具吸引力。
开幕仪式
展览现场
在随后的对话与交流活动中,来自两市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分别做了相关主题的报告。上海喜玛拉雅馆长王南溟从艺术观察的视角回应对当下的城市与建筑的暧昧距离与反讽的态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章明教授梳理了上海里弄住宅的前世今生,探讨在现有政策导向下,上海不同状态的历史建筑与建筑群的保护改造案例与更新策略;建筑师张佳晶回应对上海居住模式的挑战,探索从资本到社会住宅的实践;建筑师俞挺则展现了中国的城市微更新下空间实践与人文关怀,以及建筑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全新的一种运作与影响方式;韩国建筑师针对战后独立住宅的涌现对“传统的家”的瓦解进行了批判,提出独立的住宅如何成为与回归“家”的重要话题;另外一位韩国建筑师展示了釜山特有山海自然状态和空间结构与相对应的公共建筑设计与实践。
章明教授在演讲
最后奉上参加本次展览的位中国建筑师,艺术家以及研究者,他们的作品分别在不同板块进行展览。
|
参展人 |
作品名称 |
类别 |
|
柳亦春、陈屹峰 |
水箱之家 |
建筑实践 |
|
李振宇 |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宿舍及专家公寓 |
建筑实践 |
| 冯路 |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学生宿舍 |
建筑实践 |
|
倪卫华 |
风景墙 |
摄影与艺术 |
|
宋玮、苏鹏 |
上海长乐路蒲园陈宅改造 |
建筑实践 |
|
王灏 |
上海自宅 |
建筑实践 |
|
席子 |
上海屋里厢 |
摄影与艺术 |
|
向利庆 |
永不摇晃 |
摄影与艺术 |
|
刘可南,张旭 |
新华路哥伦比亚圈别墅改建 |
建筑实践 |
|
周渐佳、李丹锋 |
同济新村1.0 |
空间研究 |
|
俞挺 |
朴素之家 |
建筑实践 |
|
张斌 |
从“溢出”到“共生”——田林新村空间调研 |
空间研究 |
|
张海翱 |
集装箱之家 |
建筑实践 |
|
张佳晶 |
龙南佳苑 |
建筑实践 |
|
|
垂直玻璃宅 |
建筑实践 |
|
章明、张姿 |
南京西路1522弄52号里弄住宅修缮改建 |
建筑实践 |
|
童明 |
周春芽艺术工作室 |
建筑实践 |
|
郭锡恩、胡如珊 |
对二分宅的二次思考 |
建筑实践 |
|
张晓春、田唯佳 |
五个中心:上海城市变迁的时空线索 |
历史研究 |
供稿: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