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11月4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临港联合展开幕仪式在临港新城顺利举行,本次联合展由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上海展博置业有限公司承办。展览由临港新城建筑大师空间艺术论坛、“艺术空间构筑物”揭幕和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三部分内容构成,活动旨在探讨临港新城未来的公共空间发展方向,它将持续开放至2018年1月中旬。
作为本次联合展的重要开场,“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以“未来城市空间的艺术打造”为主题,为来宾呈现了一场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精彩论坛。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李翔宁教授在开幕当天主持“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论坛邀请了201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RCR Arquitectes;同济大学教授、MIT教授、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著名建筑师柳亦春;当代艺术家展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首尔大学教授、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韩国馆策展人裴炯勇等国际专家与学者。
现场嘉宾合影
主策展人李翔宁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席间诸多国际建筑大师及艺术家集思广益,分别围绕“建筑、艺术与公共空间”的主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临港空间品质、打造多元化城市空间魅力献言献策。柳亦春就建筑实践与艺术家合作的个体经验,探讨了艺术对建筑设计的启发思考以及建筑与艺术相互碰撞和转换,他认为设计实践可以借助艺术家的理解,扩展对空间理解和外延生长,通过“一种修辞”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建筑同样可以是存放艺术品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空间载体和艺术,建造是创作艺术与美的过程,充满着偶然与必然。非常建筑事务所正在上海艺术空间季展出的装置作品《寻找马列维奇》,引出他对艺术与建筑的思考和理解,他认为艺术既是“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让公众享受现代艺术带来的参与感。建筑是建构并呈现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公众的参与感同样至关重要。2017普利策获奖建筑事务所RCR简述了30年里,事务所的建立发展以及专注的工作状态,阐述他们的核心的设计思路与理念:利用组织不同材料,呈现人、自然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展望通过细致的观察视角分享了生活的直观体验,讲述旅外中偶遇的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片段,发现城市需要在人工设计与空间的自然生长中取得一种平衡关系,才能让其保持多元丰富的可能性。苏丹梳理了环境美学的发展节点,探讨艺术家关注、介入与塑造公共空间的过程,强调了艺术家个体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性角色与责任。裴炯勇从建筑策展出发,将其作为一个可持续并带动城市发展的事件,深刻而切实的融入城市空间,为人、社区与城市带来积极的影响。
林泉高致集 润建筑
云亭 创盟国际&一造科技
柔物 直造建筑
此次联合展的艺术空间构筑物部分邀请杰出建筑师与团队,创盟国际与一造科技,直造建筑事务所,润建筑工作室等联合参展,来撰写舒适可达的未来的公共未来空间的样本,阐释未来空间中的人与环境的多重互动关系。“云亭”来自于创盟国际与一造科技,设计基于结构性能分析的拓扑网络系统,通过对形态进行结构拓扑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拓扑网络,由6轴机器臂通过空间打印加工而成,展现了结构性能与形式美学的充分融合。柔物来自于直造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选用了基本的建筑原型—覆盖与支撑,覆盖部分选用发泡聚氨酯喷附在尼龙网上,在自然重力张拉下形成轻质的类似预应力的壳体结构,支撑的钢柱决定其从流动到固化的跨度与厚度,在广阔的人工与自然沙场之间,创造新感知。林泉高致集由润建筑工作室设计,它落位于榉树广场,由曲木与直木水渠构筑了一个可游可望之亭,骨架自由穿梭延伸林泉之间。游客在抽象的线性空间坐,靠,行,停,体会自然的妙趣。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邀请直造建筑,亘建筑,大象设计,冶是建筑等,以作品文献展的形式,传播更先锋更开放的空间理论,用各自的建筑语言来描绘“未来连接”的空间图景探,讨临港新城未来艺术空间的可能性和延展性。本次参展的多位建筑师与事务所创始人如袁烽教授,王灏,水雁飞,范蓓蕾等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次展览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 将公共艺术有机的引入到区域空间布局中,建造一个更加广泛和开放的平台,激活临港新城空间,从而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魅力,实现“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目标。这是一次突破的机会,也是临港重审与重塑自我的过程。
供稿:张晓春
编辑:陈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