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12月12日下午,同济大学“博思”研究生创新论坛之第二届研究生城乡实践论坛在同济大学文远楼大报告厅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党委学研工部、同济大学研究生新型城镇化研究会、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会合力主办,论坛以“我国乡村空间差异化特征研究”为主旨,聚焦2017年乡村暑期工作营实践内容和方法的探讨,从乡村聚落的动态变化中分析并总结乡村空间发展及其特征。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栾峰副教授、张立副教授、谢俊民副教授、陆希刚老师以及庞磊老师等多位老师莅临指导,与学生代表一起共商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乡村调查的重要意义,本次同济大学的乡村调查实践不仅是一个非常特色、专业的调研活动,更是契合了国家新的战略发展要求。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而乡村调查正是针对乡村地域特征,寻求振兴策略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此外,彭震伟教授强调,乡村调查更重要的是要将调研结果落实在空间载体上,并转化成为能指导乡村发展的政策建议,他也期待未来研究生新型城镇化研究会能呈现更多优秀的调研成果。随后,各位指导老师向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校的学生代表颁发调研证明,赞扬了所有调研团队的实践热情和工作成果。
随后交流会上,宝一力、张羽、王瑞坤、董舒婷、张伟峰、彭亚萍、戴方睿、颜思敏、耿佳等学生代表展示了2017年暑期实践中7省市乡村面貌和乡村空间的多样化和多维度。栾峰老师针对各组同学的汇报,提出了以下三个主要意见:一是在调研时要注意辨别事实和传说,对于乡村民间流传的所谓“历史”要注意深入探究其可信度;二是乡村调研不仅需要多面展开,更加需要向纵深挖掘乡村内在问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在调研时要保持中立、忠实的记录,面对调研对象时对于既有事实要“不评论”、“不判断”、“不自带上帝视角”。
董舒婷同学在汇报结尾的一句 ——“愿烈日下的奔波,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我们的村子带来哪怕一点点实质的改变”——得到各位老师的强烈赞同。张立老师指出,调研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他也建议在调研过程中着重思考村民生活和村庄发展的关系。
谢俊民、陆希刚、庞磊等老师也与各位同学进行了积极地讨论。他们提出,乡村的类型繁多、文字资料偏少,导致我们过去对于乡村的了解非常肤浅。但是大家现在可以通过调研,从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等各方面去认识乡村,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交流会是一次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师生,在共同的目标下学习、实践并为农村建设规划出谋划策的盛会。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学子对乡村建设议题产生兴趣,参与到城乡实践活动中,并从高水平的专业视角,立足国情和实践,提出更新颖有效的发展思路,承担起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美好未来的专业使命。
活动现场嘉宾和学生热烈互动
各位莅临指导的嘉宾老师
学位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为本次交流会开幕致辞
学院张立副教授为本次交流会开幕致辞
嘉宾和指导老师为实践学生代表颁发活动证书
来自方法与技术团队的傅英姿同学作为活动主持进行介绍
学生代表(左起:宝一力、张羽、王瑞坤)
学生代表(左起:董舒婷、张伟峰、彭亚萍)
学生代表(左起:戴方睿、颜思敏、耿佳)
文字:孙钰泉 承晨
图片:李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