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题建筑设计课程概况
专题建筑设计,是同济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四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设计统称,是在学生完成系统的建筑设计训练之后,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拓展和分化而提供的自选型设计教学板块。相比较全年级统一命题和组织的课程设计,专题课程设计呈现着面向前沿、类型多样、训练专项的教学特色。突出研究专长的师资配置,是本课程持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门化的课程选题,持续具备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教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实践积累、对学科发展的敏锐,通过具体的课程选题,以擅长的方式和研究导向给学生传授知识、方法和价值观,同时,学院开放的办学教学理念不断吸引着业界有专业影响力的学者以模块教席的方式参加自选题教学。
专题建筑设计一般以上、下半学期各8.5周作为教学单元,8.5周的作为短题,17周的作为长题,课程的长短由教师决定。对学生而言,可在上下学期中各选一个8.5周的短题或只选一个17周的长题。本学期,该课程共组织了11个学生可选题目,其中5个为17周的长题,6个为8.5周选题。课题名称、指导老师、课程评委等选题信息详见下图。
各专题课程设计简介与作业展示
01 结构几何——机器人建造的城市微空间
指导教师:袁烽 教授
助教:王祥、柴华、张立名、陈哲文、周轶凡
学生:刘至善、黄桢翔、朱承哲、高思捷、洪正彦、徐纯、李延煜、金青琳、姚奕婕、Seraphim Le、Dakota Pace、Aaron Alsdorf
评委:李麟学、Max Kuo、吴迪、Stefano Passeri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结构几何”为设计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城市微空间”的设计,并以“机器人建造”为工具探索“城市微空间”从虚拟设计到材料建造之间的转换。课程包括“结构性能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两个分主题。课程首先从仿生学原型研究出发,探索建筑几何与结构性能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的结构性能化设计思维;然后通过机器人建造完成“结构几何”的材料化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对建筑几何、结构性能、材料特性及建造方式等建筑本体问题的综合思考。课程分设“仿生学原型”、“结构几何原型”、“结构性能化设计”、“结构性能优化”、“机器人数字建造”等专题,对课程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训练。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学期主要进行数字设计方法和机器人建造方法基础训练。下半学期主要进行“城市微空间”原型的设计与建造。
作业展示:
02 热力学建筑原型
指导教师:李麟学 教授
学生:刘帆、王芮、胡雨、薛钰瑾、黄景溢、刘旭田、莫然、陈昌杰、杨雁容、Bradley Ellebracht、Conor Stosiek、Kristoff Fink
评委:卜冰、Stefano Passeri、薛广庆、刘旸、Inaki Abalos、Renata Sentkiewicz、周渐佳、Max Kuo
课程简介:本课题以“自然博物馆”作为设计课题,并结合真实城市环境与项目要求。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课题在建立热力学原型的基础上,以“自然系统”(Natural System)作为研究课题与设计主旨,通过专题研究、原型建立、软件模拟等抽象与具象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在五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探究:前期研究、初步原型、原型深化、植入城市环境、热力学物质化与材料细部研究。原型的研究与建立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作业展示:
03 圩田文化展示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胡滨 教授
学生:王勃翱、杨滨瑞、万轶群、李梦石、黄怡群、杨天周
评委:王方戟
课程简介:教学企图1:通过文化中心策划者提出的“白盒子、黑盒子、声场”三个概念,带动身体行为、感知与空间三者关联性的探讨,进而试图通过对当代艺术中相关概念和作品的研究来拓展对建筑基本问题的认知,这是从建筑本体角度的教学侧重点。教学企图2:将设计场地置于乡村,试图带动建筑的社会性讨论。它将涉及文化中心的介入如何与乡村和村民结合,以此带动对当下乡村建设的理解、功能计划的再制定,以及人群相互关系与空间关系的相互确认。教学企图3:设计在“想象、策略和建造”中建立关联。
作业展示:
04 服务学习:社区更新与场所营造
指导教师:姚栋 副教授
学生:陈科翰、王子旸、温雨馨、姜尽其、孙圣伟、孔培宇、刘乐韬、韩旭、Amy Lam、Annah Stucky、Nya Jackson
评委:刘悦来、薛名辉、张若曦
课程简介: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指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经验学习并培育社会责任感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方法。同济大学建筑系在2017年春季开设了中国内地建筑院校的第一个服务学习课程。2018年度的服务学习以创智坊睦邻片区为设计对象。通过参加邻里节熟悉社区;组织互动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需求;完成了国定一居委会与创智坊居委会之间围墙构筑物为主的社区微更新设计;最终通过反思报告总结总结如何实现更有效的自主学习经验。
作业展示:
05 New Mall City, A Cavalier Plan
指导教师:Max Kuo
学生:岑婕、曾群智、华立媛、华心宁、李遥奇、Olivia Krewer、唐雪峰、王之菡、泰而昌、张徐燕、张蕾、张雨珊、张又予、Tanner Whitney
评委:胡炜、Stefano Passeri、袁烽、李麟学、陈如慧
课程简介:Designed by Austrian expatriate Victor Gruen, the world’s first shopping mall was a utopian prototype, governed by ideal proportions and civic programming. Originally intended to provide a central core to otherwise formless suburbs, the mall would eventually succumb to its own success as developers emptied the typology of all its early formal and urban ideals.
Situated in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this studio renews the commitment to Gruen’s early ambitions while also confronting Shanghai’s commercial, urba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entral to this exploration are two opposing ethics: redefining the utopian project of Gruen while also embracing late-capitalism’s
obliteration of scale and form. Engaging these contradictory forces requires a new techne to leverage formlessness into a new urban lexicon.
Discarding Eurocentric systems of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we will begin by examining Chinese classical painting as a powerful analog capable of supplanting urban planning orthodoxies. Avoiding symbolism and metaphor, we focus on painting motifs and mark-making techniques, some of which include: blankness, rendering of distance, multi-point perspective, estrangement of scale, etc. Our working method begins with an image tha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coding and translation, defamiliarizes urban space while challenging students to invent their own criteria for design.
作业展示:
06 共享建筑设计——同济书院
指导教师:李振宇 教授
助教:朱怡晨、梅卿
学生:王子宜、陈锟、金大正、杨学舟、沈婷、李梦瑶
评委:范凌、何勇
课程简介: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城市和建筑的认知开始悄悄而迅速地发生改变,让建筑的共享在信息识别方面轻松易得。由此,“共享建筑学”得以成为可能。本次由李振宇教授带队的四年级自选题课程设计,围绕“共享建筑设计——同济书院”的主题展开为期8周的教学探讨。同济书院既作为校内师生交往交流的平台,也是共享理念在教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示范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次设计要求学生自拟任务书,策划书院的基本功能与可选功能,并探究多样的共享模式与机制,完成一份以”共享“为主题的设计作业。
作业展示:
07 综合未老服务中心
指导教师:李华 讲师
学生:闯圣子、刘欣耘、王昱昕、孔忱、石俊、刘懿哲、袁一鸣、董雨晴、陈智棠、庄凯宁
评委:郭晓峰
课程简介:
1.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培养综合环境设计的能力。
2.培养利用现有建筑的条件,营造复杂空间环境的能力。
3.掌握无障碍设计基本要求。
4.每人独自进行调研和设计。
5.根据设计内容,拟定房间数量、面积、相互关系等具体设计内容。
6.建筑改造设计、室内设计、细部设计
作业展示:
08 精品酒店室内设计
指导教师:阮忠 副教授
学生:张德武、井高佑纪、肖晓溪、蒋征玲、佐藤辉明、王安琪、蒋泓恺、罗西若、蒋泓恺
评委:Kai Haag、胡晓军、郑鸣
课程简介: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精品酒店彰显鲜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强调地域和时尚的特征,突出个性化的服务特色。通过本设计,要求学生在一定条件的制约下,梳理相关设计要素,学习运用设计元素,表达项目的文化内涵和个性,以创造适应当代审美品位的、有趣的、温馨的酒店环境。在设计前期,强调参观调研和文献阅读,了解精品酒店设计的潮流和趋势;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设计概念生成、行为和空间的关系,思考和应对原有建筑所限定的条件,研究软装、材料、色彩和照明等方面对整体设计风格建构的作用;与此同时,学习探讨室内设计的方法和方案表达要求。课程提供两处场所以供选择:场所一位于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场所二处于国家风景旅游区的莫干山。
作业展示:
09 四年级超级步行街区城市设计
指导教师:孙彤宇 教授
助教:毛键源、赵博煊
学生:陈智棠、闯圣子、董雨晴、蒋泓恺、孔忱、李梦瑶、罗西若、沈婷、袁一鸣
评委:王一、王志军
课程简介:本专题课程设计旨在探索一种将若干街区作为一个集合,并在其区域内实现步行优先的区域步行化规划模式--“城市超级步行街区”。在当前以机动车作为组织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主要手段的城市规划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已被极大压缩,尤其是步行空间问题较为突出。本专题旨在重新唤醒步行及公共空间对城市生活的主导性,不仅对“超级步行街区”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也对“超级步行街区”的设计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架构与设计表达。学生通过国内外优秀样本案例分析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进而总结超级步行街区的基本特征及进行分类梳理,最后完成超级步行街区模式三种类型的城市设计,即都市中心型、都市型和社区型。
作业展示:
10 交通建筑
指导教师:魏崴 副教授
助教:潘屾、罗辛宁
学生:陈锟、张德武、刘懿哲、王昱昕、杨学舟、金大正、庄凯甯
评委:程愚、张少森
课程简介:本课题以铁路客站建筑设计为载体,关注交通建筑的交通组织与设计问题,学习、研究国内外车站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创作手段。结合高铁车站范围内包括人行与车行流线组织和车场规划布局,引导学生通过对车站和城市交通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建筑学科的社会环境认知和功能性交通空间构成的认知。车站建筑设计以交通功能为主导,并融入特殊的城市环境,旨在发现并创造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有效的、有趣的高铁车站新形式。
作业展示:
11 创意型办公室内设计
指导教师:阮忠 副教授
学生:王安琪、王子宜、佐藤辉明、肖晓溪、井高佑纪、蒋征玲、石俊、刘欣耘、张煊婕
评委:郑鸣、陈铮
课程简介:创意型办公室内设计:本选题要求学生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研究创意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内部人员的行为特点,并在空间设计方面对这种要求做出回应。强调理性分析,学习运用模型和图像思考的方法,剖析和探究设计问题。除了针对课题的讲课和案例分析以外,还安排了“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即到专业的设计、材料和家具公司进行参观调研,并邀请专业设计师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整体性思维,制定多个设计节点以启发学生进行设计深化工作。除了学习创意型办公室内设计以外,本选题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建立多维度的设计思考方式。课程提供两处场所以供选择:场所一位于上海金桥开发区的东方万国科技园区;场所二即是上海衍庆里仓库,地处南苏州路955-991号。
作业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