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个人自荐、联名推荐、单位推荐,同济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选,我院董鉴泓教授、杨贵庆教授当选2018“感动同济”人物。
2018“感动同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将于12月28日周五晚18:15在四平校区大礼堂举行,欢迎广大师生前往!
董鉴泓
董鉴泓教授在中国城市规划届享有盛誉,不仅因为他的学术作为,更由于他的处事为人;不仅因为他在职时的成就,更感动于他老骥伏枥,从未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以他的学术和品德,激励影响着后辈。
一位为同济规划谋篇布局的战略设计者
——董鉴泓教授事迹
潜心治学 爱岗敬业
董先生的事业心让他从未停止工作的脚步。出教材,办杂志,92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上班一二次。专著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在城市历史研究学术圈中具有开创性地位,在他离休后的2003年修编第三版,2007年被评为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建材一等奖”,200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建设部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教材。至今仍在不断修订补充完善。
董先生1957年亲自创办了《城市规划学刊》,从内部油印本,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在土木建筑工程类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排名全国首位的核心期刊。办刊60年,董先生每期都亲自审稿定稿,亲自拟定选题,组织学术专题讨论。
2004年,董先生78岁时,以他的号召力和敏锐性,创办“第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至今已历14届,在全国城市规划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出版了专著《同济生活60年》,回顾了自己求学、入党、参加学生运动、以及专业学习和教学等经历,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生动感人;2009年出版《中国古代城市20讲》,选定20个专题对中国古代城市进行深入研究。
2014年总结出版《董鉴泓文集》;同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2016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立德树人 不忘初心
董先生的性格有西北人的耿直,乐观豁达,正气率真。尊重老辈,提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先生,他总是满怀尊敬与怀念,他创办的论坛以“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为主办单位之一,每年举办全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评选,名称为“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他宽容待同辈,在任期间不仅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且为同事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意见提供支持。他爱护晚辈,鼓励提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关心,即使是到外地工作的学生,他也时时关注,每当校庆院庆,学生们从全国各地来看他,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董先生常说“做教师的最大成果就是培养了众多学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或听到学生取得成绩,得到奖励”,他说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翻阅过去学生的名册,看学生的毕业照片,并回忆他们在校时的情况。董先生有很强记忆力,能清楚地记得五六十年代学生的名字及他们的工作单位,讲起每一位学生,就像讲述自己的孩子。
董先生关注时事,关注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因为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时刻和自己的专业和学术活动结合。董先生是老地下党,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他总是说,那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仔细思考的选择,而且那时候的这一选择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他对党、对国家一直有满腔的热忱,关注着发展,中央每次重要的历史文件、政策不仅关注,而且认真学习,经常组织编辑部的同事共同学习讨论。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董先生热心学术,热心公益。主编的《城市规划学刊》从不卖版面,没有人情文章,不搞商业化,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而且给作者稿费。这在学术界也是很罕见的。办刊经费主要靠校友赞助。创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不收会议费,不搞会议经济,没有庞大的组委会。
董先生严于律己,退休后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义务的。董先生一直强调,围绕学刊、论坛和优秀论文评选这三大活动,是搭建了全国性的学术平台,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推动学术研究,保持和发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一流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退休后董先生一直关注家乡天水的生活和城市发展,为母校天水一中设立“董肖”奖学金,并在第一届上亲自颁奖,每年3万元,奖励30位学生,连续资助多年。董先生时刻关注天水的城市建设,亲自参加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民用机场选址提出建议,一开始没有被采纳,但2014年初,地方经过反复综合比选,认为董先生的选址最为适宜。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董先生桃李满天下,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其学生的共同感受,跟随董先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大的收获是人格的感化,学习做人的真谛,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董先生高瞻远瞩的洞察力、直言谈心的沟通力、不拘一格的宽容力,在日常教学科研中感染着每个学生。
如今92岁高龄的董先生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敏锐的思维和战略的眼光,工作在他钟爱的城市规划专业领域。名副其实地实践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董鉴泓教授九十华诞庆祝仪式暨《董鉴泓文集》首发式
杨贵庆
杨贵庆教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这一领域知名专家,这些年,他向乡村“逆行”,成了乡村振兴的“总规划师”,成功复兴了一批古村落。
“布袋教授”六年砥砺奋进,乡村振兴造梦黄岩展“红颜”
——杨贵庆教授事迹
扎根黄岩六年,擘画美丽乡村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又身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前半生的规划人生,都致力于优化城市的建筑与空间,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但2012年至今,从上海乘着高铁到台州,一头扎进黄岩西部山乡,尽心耕耘美丽乡村,已成为他的人生常态。
6年间,在他与黄岩干部群众的密切互动、同频共振中,沙滩村、乌岩头等沉寂的村庄,一跃成为浙江乃至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之作;曾因地处水库上游而发展受限的黄岩西部“六乡一镇”,也蝶变为台州人的“后花园”。
沙滩村,是杨贵庆在黄岩的首个作品,也是他首次把自己置于乡村,用半生积累的规划经验重新梳理人与村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古樟树围绕,柔极溪环抱,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太尉殿还在,门前却多了休憩广场,村口还新开了水塘、公园;古朴的老街悠然延伸,村庄肌理不曾改变,但废弃的旧粮仓、兽医站、乡公所已变身旅社、酒坊、书院,又脏又臭的猪栏还化为简洁雅致的茶室;年轻人开的咖啡店、书店,老村民经营的馒头铺,让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3年来,沙滩古村惊艳蜕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
历史上,黄岩素有“36街72巷”美誉,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今仅在东城街道砚池社区,尚有几段老街古巷留存。由于年久失修,街巷已破旧不堪,既影响市容市貌,又影响市民生活。在全域景区化的背景下,黄岩启动了“36街72巷”改造修复。杨贵庆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在乡间不停地走、看、拍、说。庞大的修复资金如何逐步解决,村民关心的水系修复、住房改善又怎么处理……从座谈到走访,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黄岩,从西部山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沙滩村、乌岩头的单个村庄设计,再到两处城市景观、东部老旧街巷改造,杨贵庆的足迹和作品,早已遍布全区。“对外界,我刻意不去看、不去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黄岩。”杨贵庆认为,资源好的乡村、水平高的规划,中国比比皆是,但只有把心沉在乡村、融入乡村,让规划与乡村共同生长,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论文写在大地上,“布袋教授”心系乡民
左肩挎着布袋,右手拄着竹杖,裤管沾满泥巴……人称“布袋教授”的杨贵庆就这样走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山村里。
无论走到哪里,杨贵庆总是背着帆布袋,里面装着量尺、优盘、铅笔、白纸、工作表等;工匠不知道图纸该如何落地,他就亲自来丈量画线,任由裤管沾满泥巴;为了黄岩西部村庄建设风貌的控制管理,时常自己开车或徒步行走,到上洋、上郑、富山、平田等地现场踏看;自己驾车从上海前来,也从不向当地报销一分钱。
扎根黄岩的时间里,杨贵庆主编的《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乌岩古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相继出版。在序言中他提到,自己在当地的乡村规划实践,总结了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及乡域、村域、村庄建设“三个层面”的理论认识框架。
好的规划设计,能与村庄共生,也总是向着未来生长,满足人民的需求。“多数村民想拆旧盖新,杨教授提出老房子保留并改造的做法,开始村民都觉得费劲,不认可。”黄岩区区长陈建勋介绍当时情形。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满足村民需要,杨贵庆一头扎进深山调研。有一次,杨贵庆冒雨前行,脚下打滑,滑下斜坡,浑身都是泥浆,仍不辞辛劳,深入乡村。
在精心的调研、和乡民沟通下,乡村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兽医站“换身”乡村物流中心,柴火房“变脸”图书角和休闲吧,最终,沙滩村村民纷纷叫好,而且入选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心悦诚服:这样做对路!
乡村改造的最动人之处,莫过于看着焕然一新的家乡时,村民由衷绽放的自信笑容。在杨贵庆的鼓励和指导下,聪慧的沙滩村村民,把拆下来的旧瓦片、碎砖块,嵌入到道路的铺设中,还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使穿巷而过的每条小路,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模样。
不仅如此,在规划设计团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乡镇干部理念不断更新,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大量老房修缮,让传统工艺得到延续和继承;杨教授每次来黄岩后,还要给村干部们留‘作业’,让他们思考、成长。”当地人说,“为乡村培养人才,促使农村实现自我造血,这是他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在杨贵庆的指导下,黄岩梳理出一整套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涵盖乡村经济、环境治理、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各个层面,并随着杨贵庆的脚步在多个村子落地、扎根;黄岩乡村建设朝着“一村一品貌、一村一韵味”的目标迈进。
杨贵庆老师的一言一行改变着黄岩乡貌,展露最美乡村“红颜”,杨贵庆老师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乡民生活,圆梦乡村振兴就在自己脚下!
杨贵庆教授指导乡村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