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三届“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简称“建博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号召,建博会于2015年创办,通过这一平台的建立,旨在传播国内外领先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利用理念、展示先进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技术,着力宣传优秀遗产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扩大文化遗产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整体水平。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本次建博会以“齐心遗产保护,协力社会发展”为主题,立足于展示、宣传全社会多方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盛况,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社会齐心协力,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今年盛会共有近120家机构、企业参展,包括: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等知名遗产研究机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学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相关中外企业。
(二)
在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本届建博会同济展位的展览主题为:乡土中国 · 人居遗产——同济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行动七十载。在呈现历史发展、关键成绩的同时展示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树立同济在乡土遗产保护领域的标杆形象。
本次活动由中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委员会、中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院总支委员会主办,中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六支部、中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规划院总支第二、三、五支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共同承办。
董鉴泓教授田野调查
阮仪三教授在宏村调查
周俭教授贵州侗寨指导社区规划
杨贵庆教授乡村现场工作会议
本次展览共设立遗产现场、保护规划、乡村振兴、价值重现、科学修缮、公众参与、国际贡献等多个内容版块,通过影像记录、照片、文字、测绘图纸等形式展示了以董鉴泓、阮仪三等教授为首的同济规划人七十载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为中华儿女“守护乡愁”的乡土遗产保护实践成果。
同济大学与规划院支部的各位党员发挥自己的服务精神,根据专长,从10月份开始,就分组对展览的内容、形式、素材、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次活动主要由教工第六支部的周俭老师、杨贵庆老师、邵甬老师进行策划,由教工第六支部的王伟强老师、侯丽老师、田宝江老师,规划院第二支部的张恺、于莉,规划院第五支部的林林、徐刊达及规划院第三支部的胡力骏等人协作进行展览设计。教工第六支部的江嘉玮、寇怀云与亚太遗产中心的张卓等人进行了活跃的前期宣传。
遗产现场版块节选
价值重现版块节选
(三)
三天展览期间,以阮仪三教授为代表的同济规划师生亲临现场,以“主题党课”和“志愿服务”的形式,向到现场的众多参观者、遗产地代表与诸多同行进行了介绍、宣讲、探讨及布展、撤展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
其中11月1日下午,阮仪三教授在现场还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党课。阮先生分享了几个案例:一个是当时在四川保护老街的经历,同济团队的工作和坚持在2008年的地震中接受了考验,当地人对阮老师带领的上海团队钦佩不已;第二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平遥“刀下留城”的案例;之后他又继续分享了他与同济团队在上海保护的历程与艰辛,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衡山路、复兴路、外滩、南京路、老城隍庙等地的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经过几番周折,这些地方在同济规划的坚持下,基本都遵守了规划的基本控制,保留了历史风貌,成为了今天的上海名片。
阮老师最后感慨道,同济大学从董鉴泓先生到陈从周先生,再到他自己,再到他带领的一大批学生,见证了中国的遗产保护历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要靠年轻人继续为之努力。
在场的观众、志愿者听了之后也备受鼓舞,一代代同济人的坚持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并在新时代更需要继续传承。
阮仪三教授现场宣讲
阮老师宣讲之后,远道而来的平遥县副县长牛冀同先生,也向阮老师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卷轴,以感谢他以及同济规划人对平遥保护近四十年的贡献。
平遥牛冀同副县长赠予阮老师感谢卷轴
在阮先生的精彩的党课之后,来自学院、规划院、亚太遗产中心的多位老师结合着自身的党员身份与多年工作经验,就同济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来自规划院五支部的林林重点介绍了同济的保护规划,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福建土楼,江南水乡古镇等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同济的保护规划理念发展。其中阮先生1980年代所做的平遥规划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河,江南六镇的保护规划又引领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规划。新时期张松教授所做的福建土楼保护规划,周俭教授在汶川地震时期做的都江堰西街保护规划等,是一种自下而上,关于社区营造的规划;邵甬教授做的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则是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全域保护规划做出了新型保护规划探索。
林林现场宣讲
来自同济大学的丁凡以杨贵庆教授的黄岩实践为例,重点介绍了同济在过去十年内对乡村振兴的探索。自2013年起,杨贵庆教授作教工第六支部的骨干党员,与他的团队频繁往返于上海和黄岩,开始对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的乡村现代化进行探索实践。这些年,他走向田野,走进村民家里,协助村民改善村庄环境并带动当地的产业、教育提升,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布袋教授”。当下乡村振兴已作为国家战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激励着同济规划人迈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丁凡现场宣讲
来自规划院五支部的徐刊达重点介绍了价值重现即同济在乡土遗产保护的活化利用。在价值认知、阐释和保护的基础上,同济团队又在上海、平遥、苏州、李庄等地将规划化为实际项目,“让文物活起来”。上海思南路花园住区在邵甬教授和卢永毅教授的介入下,在保护的同时创新活化利用,已蜕变成为周边地区商业中心;周俭教授团队在四川李庄则将一些废旧仓库活化成为古镇居民经常使用的公共场所,维持乡镇的质朴。
徐刊达现场宣讲
同济大学教工第六支部的邵甬教授接着介绍了同济的科学修复与公众参与经验。以戴仕炳教授为核心的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长期致力于建筑材料与保护修缮技术,现已能够运用监测与主动防御技术,对建筑材料的病变性肌理进行研究。
同时近几年公众参与也已成为同济遗产保护工作的新重点。同济在平遥、贵州、福建、苏州等一系列遗产地域开展了很多公众宣讲的活动,针对利益相关者、遗产社区等进行专门化的遗产教育与修缮指导。同时,以阮仪三基金会为代表的同济人还在乡村、历史城市里,组织了多次工作营,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体验并参与保护,唤醒全民保护意识。
邵甬现场宣讲
最后来自亚太遗产中心的安娜和张卓介绍了同济与亚太遗产中心与世界各国遗产保护重要机构的培训和研究合作,为世界的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场的党员与志愿者们听完后也纷纷表示受到了感召,要肩负起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肩挑起同济规划人的责任,为遗产保护的将来继续奋斗。
安娜现场宣讲
现场党员合影
(四)
三天的会展期间,同济展位人潮涌动,来自天南地北的参观者认真观看了展览,好评如潮。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到耄耋老者,在赞叹图纸精美的同时,也向展台的驻场人员不停提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工第六支部、规划院总支第二、三、五支部与亚太遗产中心的老师与规划师们轮流驻场,作为志愿者耐心地为各位参观群众服务,在仔细讲解同济城乡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展现了同济党员谦逊、诚恳又热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