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龄的城市设计_海上源 | 我院国际研究生联合城市设计课程终期汇报
发布时间:2019-12-10

课程简介

      同济大学国际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已持续15年开设,本次课程关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课题,当今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其实是全龄的问题,这也是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行政区--虹口区进行城市更新设计的题中应有之意。

      The Tongji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Graduate Urban Design Course has been held for 15 year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urban renew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The problem of aging in society today actually is the problem of the whole age. The urban renewal design in Hongkou District——the most ag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is significant and meaningful.

2019年的课程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涂慧君教授、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执行董事富永直树先生、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总经理平本哲也先生、日本设计副总经理周晖先生为指导,课程历时3个月,选课学生27人。来自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摩洛哥等国家,柏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帕维亚大学等学校的留学生与同济大学研究生一同组成3-4人的小组,对虹口海上源风貌区进行城市更新设计。

The 2019 course was guided by professor Tu hui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Naoki Tominaga, executive director of design Japan, Hiramoto Tetsuya, general manager of design Japan, and Mr. Zhou hui, deputy general manager of design Jap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Germany, Italy, Japan, Singapore, Morocco,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ilan, University of Pavia and other schools, together with postgraduates from Tongji university, formed a team of 3-4 people to design the urban renewal of Hongkou maritime source area.

      本课程以海上源项目作为专题研究,在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及周边区域打造上海城市新名片。课程从社会背景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分析,社会调研,引导学习城市更新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建筑策划的研究手段,寻找城市空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To establish Shanghai cultural brand, Hongkou District is planning to set Haishang Yuan (Original Shanghai) in Shanyin historic district. From the sociology perspective, combining with sociological analysis and social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urban renew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s. Using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tool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urban space, and the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

课程概况

课程背景

面向全龄的城市设计

全球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问题,上海市作为老龄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城市,如何应对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不同步的关系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The aging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oday's society. As a city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ag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uncoordinated and unsynchroniz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hot spot.

海上源项目城市更新

为加快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充分激发虹口文化活力,拟启动海上源项 目专题研究工作,建设凸显虹口“文化三地”特色的新地标,在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及周边区域打造上海城 市新名片。坚持“文化为魂,规划为先,保留为主,活力为本”,高质量打造海上源(暂定名)项目,实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为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传奇贡献虹口智慧和虹口力量。 

      To enhance the urban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establish Shanghai cultural brand, Hongkou District is planning to set intends Shanghai Yuan (Original Shanghai) historic district, to spur the cultural vitality. The urban design project highlights a new landmark in Shanyin Road and the surrounding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project is cultural core, planning priority, history preservation, vitality based. The project aims to achieve the goal that The architecture is readable. The neighborhood is walkable. The city is warm.” It will create a new point of growth for Shanghai, and revitalize the legacy of Hongkou.

课程任务与设置

课程开题

前期调研

       各小组深入走访街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市民访谈。日本设计富永直树先生也对基地进行了走访调研。

课程讲座

       东京城市更新的历史与TOD系列讲座2——高速增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随着法规完善而出现的超高层建筑。

课程现场

终期汇报

各组方案

设计简介

山阴路历史保护区是基于19-20世纪时间中国正处于特殊政治环境下上海现代化改造过程中的发展。以结果来看,租界和里弄奠定了最基础的空间要素,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的融合中寻找到了一个平衡。虹口区作为其中最为典型的历史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物质遗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历史信息,来更新城市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城市博物馆”的初衷。

在空间层面,我们营造了以历史为核心的城市网络,分别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红色的文化环,它是以时间为导线的历史追溯。通过基础调研,我们标记了基地中主要的历史信息,整理了三条以时间为导线的主题:追溯传统的历史记忆(1920-1930),探索动荡的年代 (1930-2945)和体验国际融合的文化 (1945-1949)。其次是蓝色的连接区段,它是由四川北路局部和上海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构成,主要是间接更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复合。最后的橙色拓展部分由闲置用地为基底的新建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活场所。

简而言之,城市总是在时间中不断叠加成型,人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将现实叠加向过去,空间则作为一种物理物理容器承载着所有变迁。因此,我们将历史作为一种城市脉络,将其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试验的同时也试图刺激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走出自身的生活圈,去与大众共享。这种连接将作为一种媒介,它的价值不仅在尝试突破个体边界,也是为了缓和不同区域相互孤立的现状。

汇报现场

委点评:

选题“Urban Museum“符合区域特点,选择文化因素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到街区的价值和资源。从不同的群体需求,后期的设计也很深入。

      手绘的城市意向也很有特点,城市设计策略有特色,建议在所选对象的定位和结论之间提供有说服力的原由。建议进一步挖掘基地内的现有文化、历史、人文资源,作为”Museum“展示的内容。希望注意处理动和静的区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

设计简介

虹口街道生活

我们的主题是“虹口街道生活”。通过访谈发现,老居民普遍认为虹口区的街道是多样活力的,而新居民则将其视为功能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想要强化街道各自的特性,并将生活重新带回街道。我们关注三种类型的街道:商业主街——四川北路、历史街道——多伦路和山阴路,以及里弄街巷。

在总体设计上,基于连接南侧音乐谷、SNH48星光剧场,和北侧足球场的线型道路空间结构,我们产生了在中心区域组织大型集会活动的想法,并据此重新组织交通。此外,我们设想了节日状态下的空间组织方案,将自虹口足球场开始的北路段到音乐谷的南路段进行封闭,并串联起四川北路沿线改造的足球公园、俱乐部和剧院,多伦路的历史建筑群,以及更远的露天集市。

汇报现场

委点评:

设计研究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且有价值,汇报的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手绘的地图意向很有特色,概念地图也很清晰地表达出团队很想做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活动需求提出了对应的策略。提案从步行者的视角开始,容易理解和接受。

选题很好但具体的措施和选点设计上还有待提高。街道可以创造“life“,也可以联系”life“,可以有不同的作用、特质,也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手段。是否可以考虑动静分区。建议注意到区域外的文化设施。

设计简介

本城市设计基地位于虹口海上源街区,建筑类型、人文资源、产业结构海派多样。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基地存在年龄结构的割裂、人群活动与场所的割裂、历史氛围与空间品质的割裂等三方面问题。基于此现状我们提出了微气候设计概念。在可达性和可见性都较强的十字路口进行不同特点的微气候场所设计,提高该场所的可意向性。

在设计策略上,我们主要考虑了功能垂直方向上的混合利用;不同时间段的混合利用,以及历史建筑的再开发利用。七个节点形成相对独特的场所特点,以加强各年龄层人群的交流连结,让街区更有凝聚力。

汇报现场

评委点评:

设计的逻辑性清晰,从问题导向展开设计,提出了微气候和混合功能在设计中。运用建筑策划的方法,寻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策略有较好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合理,其中的活动策划、路径设计很有特色。

几个重点区域做了分析,但希望去考虑联系动线。设计策略,特别是设计语汇中,建议多考虑与周边建筑、功能的连接。

设计简介

鉴于场地具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的活动与场地的关联性非常微弱等现状,混合使用将有潜力为空间的活力与多样性进行整合与重塑。我们的方案旨在利用人的活动与功能的重组,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方案的设计逻辑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1. 通过“路径”调整地块整体结构,梳理场地要素并生成功能置入框架;

2. 创建“城市干预工具箱”,整理适宜城市空间尺度的干预类型;

3.  设计城市吸引点”,在地块中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空间设计,凸显不同的设计关注点,提供空间再生的可能性。

汇报现场

评委点评:

“Tool kit sevies”充分考虑了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应该考虑的方方面面,将四川北路改成单向交通以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有一定创意。对于四川北路这个地段,插入式的城市家具和缓冲的想法都比较可行。

建议增加重要节点的“活动和运营”策划,尺度感需要深入考虑。

设计简介

针对区域活力低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联系”激活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到来。设置保护建筑多的集中区域为核心保护区,发展周边可开发的地块。核心区域就像磁铁或心脏,它的脉搏和能量吸引着居民和游客来体验这个区域,并沉浸在活动中。通过室外环境及内部街道的设计保护和提升核心区域的品质,一方面让居民有机会自主和独立地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内部区域。外围发展区集中在地铁站的附近,通过置入新的功能与公共空间,为年轻人的停留提供充足的理由与空间。设计从三个层面入手:街道、节点与地块。基于这让的策略下我们提出分步实施的计划,近期为外部空间设计(街道、节点等),远期对地块做更新建设(地块重建)。设计从三个层面入手:街道、节点与地块。

汇报现场

委点评:

设计主题“The heart of Hongkou“明确了地段的重要性,开发区域和保留建筑区域分开的想法对于整个城市设计可能是一个方向。

设计内容充实,但概念不是很清晰。具体策略设计与主题的关联不足,分析、设计策略建议进一步加强“系统性”,这个区域的特点之一——文化历史保存建筑希望有更详尽的提案。


设计简介

       我们的项目旨在从微观角度将虹口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区。现在基地内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但是却不能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我们的设计想让这些功能可以为彼此产生正面支撑,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整个基地发展成一个更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区域。

根据一些特定的条件,比如各区域建筑的类型,老建筑与新建筑;区域的功能,文化、旅游、商业、居住的不同占比;距离四川北路的远近距离;以及区域生活条件的不同,我们特别确定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山阴路区域、溧阳路区域、东横浜区域以及长春路区域,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分析,找出区域的问题和欠缺的功能,重新再规划和设计,通过置入一些广场、公共空间和有趣的装置来提升这些分区域的质量。这些分区域的边缘将交织在一起,这将确保历史建筑、住宅和商业功能等各种项目的共存。同时这些分区域又将与区域的主血管四川北路产生连接,以确保整个区域的活力再现。

为了保留虹口的住宅特点,里弄和石库门的类型学适应了现代的条件和环境。从实施的干预措施中,我们为每个具体方案的连接创建了不同的规则系统,这些规则将形成一个目录,为我们的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并可以在未来有机会将此规则目录扩展到其他地区。

汇报现场

评委点评:

研究方法得当,提出从城市到建筑的设计范围和对象。

全体的mix used概念不错,但具体处理方案是否合理需要重点考虑,在总体概念提出后直接进入了建筑单体让城市设计部分考虑不够充分,建议对设计节点做一些更为系统性的梳理和设计。


设计简介

我们的项目从现场调研开始,并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人们与该地区的联结关系(交通、历史、住宿等)。通过分析,基于文化产业的设计策略立刻呈现出优势:a)该地区曾拥有全亚洲第一家现代电影院; b)文化产业是当今最赚钱的发展部门,尤其是在上海;c)当地缺乏可负担得起的文化设施。我们为设计项目选择的标题为“文化蔓延”,旨在隐喻其传播文化设施和身份认同的积极意义,并为“蔓延”这一描述特定城市化现象的负面术语平反。 

三个区域:鲁迅公园与四川北路之间的文化枢纽、文化中心、长春路和山阴路沿线的半公共空间。

三个主要重点划分干预领域:文化产业,商业扩张和住房改善

三个不同的行动级别进行设计干预组织:公共,半公共和基础设施系统。

汇报现场

评委点评:

以“文化蔓延”作为设计主题,对所研究对象做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对于此概念建议有更强的诠释,

建议用大事件导向的设计为核心展开设计,设计选点的逻辑性亦应围绕主题。考虑商业集中的想法的便利性,集中的设置需要目标客户。

投票环节

经过所有同学的最终汇报,课程最后采用巧克力投票的方式,每组同学和评委拥有三枚巧克力,一枚投给你自己的组,一枚投给你最想和他合作的一组,一枚投给你认为设计最好的一组。如此具有趣味性的投票方式,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本次课程的最终答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最终我们得票最高的是第二组同学的方案,该组同学的努力与工作热情值得鼓励。

指导老师

评委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