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建筑教育思想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召开
发布时间:2020-12-09

  

  

2020年12月5日上午9点,以“意匠:建筑教育思想论坛”为题的学术讨论会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层展厅召开,此次论坛以张永和的工艺观为出发点,邀请众多知名建筑学者与建筑师对当代建筑教育进行回顾与反思。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主持。

  

  

首先,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致欢迎辞,介绍了张永和对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汤朔宁回顾了张永和与同济建筑设计院的渊源,强调了张永和教授的建筑教育思想为集团带来的积极影响。嘉宾庄惟敏和孔宇航教授对张永和的实践和教学进行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了相应的评述。

随后,张永和教授以《手工艺的四个时态》为主题分享了他对建筑学中的工艺问题的思考。他以近几年在同济大学开设的《建筑学前沿:(手)工艺》课程和一些绘画、电影、雕塑等艺术作品为例,讲述了在艺术中手与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结合近期完成的东钱湖专家工作室项目,他将手工制作在建筑学中反映出的特点概括为“空间的形式”、“重力的传递”和“建造的痕迹”三点。

  

  

主题演讲结束后,王澍、常青、崔愷、张雷、李振宇、蔡永洁、刘家琨等与会嘉宾依次进行了短暂的发言,反馈了对张永和教授演讲内容的反思,并不时分享一些与张永和教授及同时代建筑学科发展有关的轶事。王澍认为,整个现代建筑运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性,张永和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学者,直接把西方关于实验性的信息传达回国内,给当时中国在黑暗中摸索的建筑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常青就建筑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向张永和发出疑问。张永和则结合自己在美国的教学经历,提出了建筑学可以作为一门普及性通识教育的观点。最后刘家琨以轻松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近年自己与张永和教授的交往经历,为会场带来了活跃的气氛。

  

  

论坛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结束。李翔宁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张永和对六十年代之后每一个年代的中国当代建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希望,张永和的建筑实践与教育可以一直影响到未来的建筑学人。

  

  

供稿:谭峥,陈科豪

校对:谭峥

摄影:邱雁冰,方菲,许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