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P思享 |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杨浦滨江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1-01-22

编者荐语: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以户外公共艺术的形式,介入到杨浦滨江5.5km长的公共空间。章明教授团队完成了本次艺术季场馆的改造,搭建一场,二馆,四点,十三道组成的空间构架,并在此举办精彩纷呈的公共活动。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实践 ,作者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建筑实践》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为中国建筑学会会刊。

 

本文已获授权,内容转载自建筑实践

(公众号IDSUR_LAB

 

章明 ZHANG Ming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设计师,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秦曙 QIN Shu

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张洁 ZHANG Ji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特别增刊

《城市制造,艺术上载——中国公共艺术之创举》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成功举办两届后,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以整个杨浦滨江南段5.5km的公共空间作为展场。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的艺术展并不局限于一个展馆或者一个封闭的展场,而是以户外公共艺术的形式,介入到杨浦滨江整个5.5km的滨水空间。“娱乐、艺术、建筑和文化与自然界在更广阔的地理环境中互相作用的方式允许我们创立新的魔力空间”,艺术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远观,而是具有了故事性,呈现出来场所精神。可以说,艺术品提升了杨浦滨江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杨浦滨江成就了真正的城市性的空间艺术季。

 

SUSAS开幕式

 

由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提供;摄影:田方方

由于这一特殊的安排,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由以章明为首的总建筑师团队领衔沿线各地块的建筑景观设计师,这一协同工作奠定了艺术季的基调,以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为三大基本要素的公共艺术,介入杨浦滨江后形成了一次艺术与社群的对话,在对社群艺术普及和引导的同时,更是以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作为总建筑师团队,我们完成了本次艺术季场馆改造和5.5km空间梳理的设计任务,搭建了一个主展场,两个分驿馆,四个新增服务点,十三条城市通道,使之形成5.5km滨水展示带的空间构架和交流平台,在这里展现多姿多彩的公共艺术,举办精彩纷呈的公共活动。

1个主展场,2个分驿馆,4个新增服务点,13条城市通道

12件展览期间建成公共艺术品

27个特色景观节点参与艺术季活动

 

200m、宽36m、深10m1号船坞被设定为“船坞秀场”。我们采取了最低限度影响船坞的建造方式,为船坞中的秀场活动唤醒了这个拥有工业区独特历史感和艺术震撼力的场所。通过17,000多根脚手架和3,000多块预制钢踏板的预制拼装、现场搭建,在极短的26天时间里完成看台搭设,打开了船坞这一被封存的工业遗地,为公众体验此空间提供了条件。

 

在长260m、宽44m、深11m2号船坞,则举办了环同济设计周的会议论坛、时装秀等活动。我们保留了坞壁的印记以及船坞停用后紧贴坞壁自然长成的树木,配合灯光、镜水面,以及坞墩阵,形成一个包含历史记忆又能激发无限想象的场所。船坞北部设计了一个连通船坞两侧的大台阶兼具看台的功能,其下部复合了一个高10m、长28m、宽22m的极具特色的半室外集会空间,它同整个船坞的空间流动关联。面对最小限度触碰船坞结构的要求以及38天的极限工期,我们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船骨式的空间折板桁架钢木复合结构——这是一个可自平衡底部类拱推力的结构体系,更是一个可预制拼装快速搭建的结构。

 

驿馆绿之丘改造自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这个原本横亘在江岸和城市之间的庞然大物如今是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体公园,举办了中欧+集市插画展、环同济设计周相关展览以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同通常的展览针对特定人群不同的是,在这里互不相识、甚至不是相关专业的人们也都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展览活动中。每一层平面都是充分敞开可达的,插入其中的小房间都被想象为散落在面向公众的山丘上的一个个小房子。

 

绿之丘内部空间拆解图

 

最东端的码头上,我们将原本电厂的灰仓储灰罐改造成为了本次空间艺术季的东段驿馆。在这里将会有由葡萄牙艺术家荷塞··吉马良斯(José de Guimarães)、日本艺术家高桥启祐(Keisuke Takahashi),以及中国设计师韩家英和章明四人打造的公共艺术品。通过增设两块景观平台,将原先独立的三个灰罐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通过采用朦胧界面的处理手法,将原先15m通高的封闭灰仓进行改造。整个空间的使用模式被想象成为一组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径,从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盘绕至灰仓顶部。在形成这样一个漫游的海洋后,以一种类似plug-in(插入城市)的模式将6个功能未确定的空间连同一组折跑楼梯一同插入。而在艺术品介入后最终形成了艺术讨论和公共漫游紧密咬合的空间触动模式。

 

灰仓艺术空间观景平台间漫游路径

灰仓艺术空间改造前

灰仓艺术空间改造后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通过策展团队和总建筑师团队的倾力合作,5.5km的杨浦滨江城市公共空间与其中的艺术家作品、各类艺术活动一起,共同呈现为一个最大的城市公共艺术品,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城市的公共性、历史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亚历克斯·克里格. 城市滨水区的发展[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Alex Krieger. Transformations Along Urban Waterfronts [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7.

[2]章明,张姿,张洁,. 涤岸之兴——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J].建筑学报, 2019(8)6–26.

ZHANG Ming, ZHANG Zi, ZHANG Jie, etc. Baptized Revitalization: Renaissance of the Public Space of Southern Yangpu Waterfront [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9(8): 16–26.

[3]邦尼 · 费舍. 滨水景观的设计[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Bonnie Fisher. Elements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7.

[4]卢永毅. 新老之间的都市叙事——延安中路816号“严同春”宅的修缮及改扩建设计[J]. 建筑学报, 2016(7)49–51.

LU Yongyi. Urban Narrativ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Design of “Yan Tongchun” House at No.816 Yan’an Road [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6(7): 49–51.

[5]张姿,章明,秦曙. 滨江工业遗存的“激活”以杨浦滨江南段公共岸线设计为例[J]. 华建筑, 2018(12)46–55.

ZHANG Zi, ZHANG Ming, QIN Shu. Activation of Riverside Industrial Legacy: A Case Study of the Public Space Design of Southern Yangpu Waterfront [J]. HUA Architecture, 2018(12): 46–55.

[6]章明,王绪男,秦曙. 基础设施之用:杨树浦水厂栈桥设计[J].时代建筑,2018(2)80-85.

ZHANG Ming, WANG Xunan, QIN Shu. Util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Design of Yangshupu Water Plant Trestle Bridge [J]. Time + Architecture, 2018(2): 80–85.

[7]秦曙,张姿,章明. 生态绿丘: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J].华建筑,2018(12)160-165.

QIN Shu, ZHANG Zi, ZHANG Ming. The Green Hill: Renovation of Former Mechanic Repairing Warehouse of Tobacco Company, Yangpu Waterfront [J]. HUA Architecture, 2018(12): 160–165.

[8]章明,张姿,秦曙. 锚固与游离: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一期[J].时代建筑, 2017(1)108–115.

ZHANG Ming, ZHANG Zi, QIN Shu, “Anchor and Dissociate Phase One of the Yangpu Riverside 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J]. Time + Architecture, 2017(1): 108–115.

[9]方慧倩. 滨水景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FANG Huiqian, Waterfront Landscapes [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1.

[10]克劳斯·森姆斯罗特. 经济与社会政治影响下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变迁[J].国际城市规划, 2016(5)52–60.

Klaus Semsroth, European Urban Public Space Changes Under the 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Influences [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6(5): 52–60.



除注明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 / Sai

视觉 / Sai

按语 / 胡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