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论坛一:教育与科研分论坛

主 持:耿慧志 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秘 书:陈晨 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段建强校友在北魏孝文帝祭天遗址处调研,讲述对于我国胡焕庸线以西的考古遗迹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华夏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

张燕来校友将艺术史的研究与建筑实践结合起来,联系科研与教学,讲述艺术史研究介入建筑教学的过程中的相关方面,启发艺术和建筑的融合。

董一平校友对延平乡村艺术季的工作回顾,艺术赋能乡村,因地制宜将艺术材料制作村庄中的场景设计,展现不一样的乡村风格。

杨晓春介绍了深大在规划教育变革中的实践,在设计、理论中的在地性。并展示教学安排和学生作业,体现了深圳的风格。


本论坛报告:

余亮校友通过从教学研究建筑链接到“动物”,研究动物的保护、形态等对于空间环境的影响。邓耀学校友以奔流的江河为主题,在历史背景中看城市的建设发展。范文兵校友介绍了上海交大的建筑教学的逻辑方法和基本议题,强调了实践性和可教性。王小斌校友探讨了文化自信和聚落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提出基于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建筑设计策略。郭飞校友研究了绿色校园,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介绍环境设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小气候。夏海山以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建筑教育为主题,讨论在飞速发展时代背景下,建筑教育应当做如何应对。杨毅校友通过在地实践,讨论云南的大地景观与当地环境融入话题。雷诚校友从“四条线”、“四个面”、“四个点”研究了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历史特征,有助于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云合影


分论坛二:设计与管理分论坛

主 持:章  明 建筑系副系主任

秘 书:刘  刊 建筑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成卓校友讲述了实现高品质医疗建筑的设计方法。讨论当下医疗建筑的需求不断升级:从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到注重医患、医护身心体验以及加强空间艺术形式的塑造。

江立敏校友通过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以及汪曾祺纪念馆文化特色街区两个建筑实践项目阐释“感性自然,理性营造”的内涵。

陈一新校友讲述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难的原因,阐明城市设计既要有宏大的视野,又要有细节支撑,并提出深入到建筑群的公共空间三维总图设计等指导意见。


本论坛报告:

黄向明校友回顾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二十三年来的发展之路,讲述建筑设计企业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专业、多元、创新,以技术赋能设计。杨茜校友结合实践项目对智慧体验式园林景观定义做具体阐释,从景观、生态、美学、科技等方面入手,思考可持续发展,打造新型消费体验。陈潇校友讲述了城市更新中的事故与困难,阐明应对历史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展现出青年建筑师的匠心与执着。赵波校友介绍了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及过程中包含的空间设计与机制设计,人人都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与享受者。杨秀校友介绍了照明设计是依托于建筑场所与建筑构造,以营造特定的氛围为目标,满足人的视觉与心理需求为导向的布光设计。并从体系、空间、语汇、细节、自然光五个维度讲述建筑化照明的探索与实践。


云合影


分论坛三:创新与创业分论坛

主 持:金云峰 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秘 书:翟宇佳 景观学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俞昌斌校友通过总结自己在创业20年里的经验,从为什么要创业、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以及创业中经常遇到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等共20条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了在创业过程中要做好自己的目标定位、找准时机和坚持到底。

李忠校友给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新时代、新要求、新本领”的演讲,提出了未来城市的竞争,核心是产业的竞争,当下城市产业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只有高科技才是生产力,只有高科技,才有高利润。

刘悦来校友阐述了自己正在进行的社区花园微基建是在面向社区的景观微改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同时还介绍了在实际案例中,社区层面实现居民自治,专业支持,内部服务,打造社区中心。

徐杰校友以“聚众创新”为演讲主题,通过从设计者协作、灵感与创作等角度阐述了城市感知的协作平台。提出了研究和收集城市大数据为我们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表达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独到见解。


本论坛报告:

全先国校友介绍上海建筑科技产业园的概况,上海建科园是以设计企业为龙头,以建筑科技产业为核心,通过项目嫁接、税收抵房租等措施加强产业的聚集,是一个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苏运升校友讲述参与的火眼(Huoyan)实验室,研究主要关于考虑如何把以最小表面积获得最大舒适面积,火眼(Huoyan)实验室旨在希望通过技术集成、设计造物、场景规划来实现芯片化设计、智能模块化和城市社群的目标。栾耀华校友以杭州上城区的南宋御街为案例,通过南宋文化的特质、空间特点来阐述南宋文化在当今现代城市中的体现,提出了现代南宋文化“创新、匠心、正心”三大传承内涵。刘博宇校友介绍了他的最新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圆环》,同时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以建筑为主体的长篇小说,主要记叙了对文学和建筑的探索,提出了自己未来小说创作的后续工作和展望。季正嵘校友以“自然种子”的数字化自然营地为产品案例,介绍了自己“研、学、产”的成功实践,从活动试错——产品构建——可持续路径的探索。王涛校友从遗落型校园改造、海边幼儿园的打造和教育园区的打造三个实际校园项目出发,总结经验,阐述对创业和设计的理解和思考。


云合影


分论坛四:新锐专场

主 持:姚    栋 建筑系副教授

秘 书:田唯佳 建筑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韩瑞校友以幽默风趣的风格介绍了自己自泰国回国后艺术创作的转变与思考,阐述了作品和作业的统一性与真实性问题。

李垣校友通过介绍自己博士期间关于建筑符号的研究和接下来准备开始的城市居住形态研究,分享了个人研究的经历与从微观到宏观视角转换。

章倩宁校友结合自身留学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其中的SDE4建筑和热带建筑实验室,分享了新加坡热带绿色可持续建筑发展理念和热带建筑技术前沿发展成果。


本论坛报告:

张海翱校友以江川路社区微更新改造实践为例展现了其从“拟物”到“共情”的设计理念。董艺校友从杂志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并分享了媒体在建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实践。杨凌晨校友带来了以大理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项目为例的基于“保护+”的湖滨蝗虫带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经验分享。徐晞校友介绍了其团队负责的2020进博会广场布展设计并分享了及时性景观设计的要点。李振宁校友结合时事热点分享了综合医院病区“平疫结合”的设计策略。赵秀玲校友从能源、水资源、城市绿化三个主要角度介绍了新加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成果。汪洋校友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分享了当代博士创业者的经历和人生哲学。姜齐冰校友以其三个建筑设计项目及一个综艺节目室内设计为例分享了其对行业中专业语境丧失的思考。

云合影


分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