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下一个20年:城市网络研究的挑战与突破
2000 年以来,“城市网络”成为地理和规划学者研究城市和区域组织模式、过程和机制的新视角与新手段。网络蕴含着理论、方法和实践三重价值,它不仅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演化与重构提供了解释框架,也为网络的构建、分析和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撑,更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可能的实践参考。
20多年来,城市网络的研究范畴不断拓宽,从空间结构描述逐渐走向内在机理探索;技术方法日趋多元,从简单的社会网络分析迈向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理论框架不断完善,从中心地理论拓展到中心流、网络外部性、规模借用等理论。但是,城市网络研究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和未知,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充满不确定性。作为城市网络研究领域的中国青年学者,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立足本土,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中国经验,为我国城市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观点。首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于201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举办,取得了较好反响。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总结和回顾城市网络研究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探讨和辩论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重新思考关键理论、概念和方法,探索未来发展挑战、机遇和方向,旨在推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对话,促进更大范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我国城乡规划与城市研究的重要力量。城市网络研究也是该机构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为推动城市网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增进领域内和跨领域专家同仁的学术交流,兹定于2022年11月19-20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第二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论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城市网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 城市网络的本土化理论建构
(3) 中心流理论、城市网络外部性、规模借用等理论的深化与实证检验
(4) 不同类型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与内在机制
(5) 城市网络韧性与可持续性
(6) 城市网络研究在规划实践和空间治理中的运用
(7) 城市网络的中外比较研究
论坛信息
论坛形式:出于防疫需求考虑,本次论坛线上为主(酌情考虑线上线下相结合)
论坛地点:同济大学
参会规模:线下40-50人,线上不限
重要时间节点
2022年10月31日 24:00,论文提交和注册截止
2022年11月18日:报到
2022年11月19日-20日:论坛召开
论坛安排
(1) 城市网络研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
(2) 研究生学术报告与交流
(3) 圆桌讨论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承办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城市关联网络研究”分实验中心
协办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论坛召集人
彭震伟(同济大学 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长聘教授)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长聘教授、分实验中心主任)
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副院长)
卓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系主任)
钮心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技术中心副主任)
程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副系主任)
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副系主任)
曹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晏龙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参会说明
1. 如何参会?
论坛参会人包括受邀嘉宾和自行报名两种。自行报名的学者、研究生请将报告全文于10月31日之前发送至wenshi_yang@tongji.edu.cn,组委会将择优筛选。
2. 联系我们:
会务组联系人:
曹湛 Tel: 18817233606 Email: 1989caozhan@tongji.edu.cn
杨文诗 Tel: 13609871176 Email: wenshi_yang@tongji.edu.cn
注意事项
参会人员需提交会议全文,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全文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摘要、关键词、会议全文和参考文献。会议论文参考格式参照《城市规划学刊》。
2. 论文全文请在规定时间内以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会务组邮箱wenshi_yang@tongji.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第二届城市网络青年学者论坛+作者名”。
3. 对于优秀的会议论文,可推荐至《城市规划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