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人民城市设计论坛”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2-09-20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人民城市设计论坛圆满举办

916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的人民城市设计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召开。论坛围绕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大会主题,邀请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领域专家开展高峰互动,旨在助力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打造国际设计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构建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上海创意设计产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园区和结构调整处副处长丁兴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汤朔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解学芳等嘉宾出席论坛。另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济美学堂,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创意学院、人文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计140余人线下参会,同时2万余嘉宾与听众参与线上聆听、交流与分享。

1

开幕式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汤朔宁主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分别致辞。

主持人:汤朔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

致辞:吴金城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我们积极布局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全面融入贯穿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以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引领,要聚合内生动能,构建设计活跃创新服务圈。

致辞:彭震伟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同济大学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服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上海的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同时,同济大学积极探索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今天论坛主题既是重要的创意设计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城市建设重要理念。

2

主题演讲一

首场主题演讲围绕“城市的未来与设计学科发展”的主题展开,由建筑与和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担任主持人。吴志强院士、庄惟敏院士、娄永琪教授、李雄教授围绕四大学科发展方向,以《人民城市与同济特质为民创新》《AI时代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风景园林学科助力公园城市建设》等为题分别带来精彩演讲。

主持人: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演讲嘉宾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从“平民学科”“理论引领”“为民创新”三个层面展开。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都是平民学科,从来不强调为皇家权贵服务,和人民城市有天然的血脉贯通。注重理论引领,“人民城市”的建设不能只凭直觉,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体系的支撑。并强调为民创新,人民被抽象化的时候,都是为了私利;只有把人民具象化为个体,把每个人的需求精准化,才是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人民城市”理念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是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仅在人文、当代性以及科技发展方面引领,也应在建筑艺术创作和人居环境的营造方面能够持续的引领创造出符合中国文化特质,且有上海地域风貌的优秀建筑与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建筑领域的设计创新任重道远。

娄永琪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同济大学设计学是“设计驱动的创新”,也是驱动创新的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一个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和数字科技上的学院。设计是与时俱进的,目前针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不仅仅要提出策略,更要介入实施,现在要摸着石头过河,讲究方法论的迭代。学院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其中提到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学科引擎。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公园城市是一个未来城市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是对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李雄教授的演讲从公园城市建设与标准、公园体检与公园体系、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评估与格局优化、城市河流体检与生态修复四个维度阐述构建公园城市的科学路径与方法,探讨风景园林学科支撑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3

主题演讲二

第二场主题演讲的主题是“设计文化与长三角发展”,由建筑与和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担任主持人。段进院士、曹嘉明理事长、李翔宁教授、阮昕教授围绕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海派、宜居与密度等话题分别带来独到精辟的观点。

主持人:刘颂 同济大学建筑与和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演讲嘉宾

段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应科学地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核心,要聚焦实现城市空间设计和人民需求相协调;立足“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根本,实现资源约束和发展战略相协调;通过“优化布局、塑造形态”等有效手段,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相协调。城市精细化治理并不仅仅是细化、深化原有规划、设计及管理,而要研究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不同人群的需求等,从而形成精细化治理的策略。

曹嘉明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建筑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是市民的共同记忆。建筑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文化的体现,铭刻着城市生长的年轮,其丰富性与连续性是城市文明传承的重要保障。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现当代优秀建筑的关注尤为重要。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滋养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后者的实践以及建筑与城市研究又重塑着上海。演讲致力于从文化想象、研究资源与实践场域三个方面,从“海派”这一概念出发,对同济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述。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同济大学的多元实践,并进一步展望一种基于向上海学习的城市建筑研究范式。

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当下对密度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的误区影响了对上海中心城区的优化与潜力挖掘,制约了城市宜居性的提升。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汲取灵感,密度所反映的效率与感知可以通过建筑的技艺进行调和,并形成宜居、高密度且“可分可合”的“上海模式”。结合城市的电动化转型,“上海模式”将可成为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极端情景”新常态化的有效策略。

4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以“上海城市与设计文化”为主题,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刘刊主持,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Aldo Cibic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翔宁教授,人文学院的解学芳、万书元、张闳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海松教授共同精彩呈现。他们围绕城市的文化肌理、城市美学的批判、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设计与上海设计的特质表达观点并展开对话。在李翔宁教授在上海最喜欢或讨厌的一个城市空间的问题中,专家们各抒己见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在设计引领方面的不同意见,问题也激发现场同学一些立足当下的深远思考。

作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重要论坛之一,人民城市设计论坛的圆满举办,既呈现领域专家关于城市设计的最新思考与实践,也彰显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科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助力建设上海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实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