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第二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29

  2022年11月19日,第二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下一个20年:城市网络研究的挑战与突破”,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关联网络研究”分实验中心承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协办。

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回顾城市网络研究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理论、概念和方法,探索未来发展挑战、机遇和方向。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自首届举办以来,旨在为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提供更大范围的学术对话平台,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中国经验,为我国城市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观点。本届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并在B站、国匠城、规划云等网络平台同步直播。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分论坛、圆桌会议四个环节。


1.开幕式

       开幕式由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彭震伟教授首先进行会议致辞,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了各位同行、专家和青年学者的支持。彭震伟教授指出,下一个20年的城市发展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城市网络研究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可以重新去认识城市的发展和空间重构。在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相结合的研究背景下,探讨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适用于中国城市语境的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使网络研究可以更好地运用于对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支持。同时,彭震伟教授也指出对同济大学来说,论坛也是向各位专家学习的机会,同济大学是较早进行城市网络研究的学校,同时也培养了一些青年学者,并在高校和规划院承担重要的任务,年轻学者在推动城市网络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希望青年学者从跟随者逐渐结合中国未来发展,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引领者,讲述中国的故事,并把中国故事推向国际。

接下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教授进行了致辞。张尚武教授对该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强调了青年学者的重要性,并提出两点对论坛的期望:首先在城镇化、全球化格局演进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青年学者一定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期望论坛持续办下去,并提高影响力;其二,期望论坛可以逐渐成长为支撑规划实践和学科的学者网络。

最后,所有在线嘉宾及其他参会人员一起进行了“云合影”。

主论坛嘉宾云合影(部分)


2.主旨报告

  本会议主论坛先后由卓健教授、钮心毅教授主持。六位教授专家进行了关于各自研究的主旨报告。


  唐子来

  《2014-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演变研究——兼论城市关联网络研究的新进展》

  同济大学的唐子来教授进行了题为“2014-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演变研究——兼论城市关联网络研究的新进展”的主旨报告。唐子来教授对不同阶段的城市关联网络进行了研究,综合评述了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进展、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本质区别以及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的演化特征。基于对中国主要城市在2014-2021年网络演化特征的分析,唐子来教授指出省内城市、城镇群内城市关联存在上升,头部城市跨区域关联程度下降的发展趋势。


  Ben Derudder

 《When is a matrix an urban network?》

  鲁汶大学的Ben Derudder教授带来了题为“When is a matrix an urban network”的主旨报告。该报告介绍矩阵可以代表城市网络的先决条件,并指出城市网络研究是在不同尺度上基于城市之间的连接抽象出的网络结构。在建立城市网络时,应考虑城市作为节点的实际定义是否具有有效性,城市之间的关系流是否具有意义,以及如何合理地给这些流赋予权重。


  孙斌栋

 《关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的孙斌栋教授做了题为“关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批判性思考”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对城市网络理论和应用层面进行深化的思路。孙斌栋教授从城市网络研究的概念、理论、空间、实践、历史和比较逻辑出发,开展了对城市网络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指出应关注现象背后的功能关系,跳出城市网络本身,以解决问题和做出学术贡献为目标,来扩大城市网络研究的格局,并发挥城市网络研究潜力。


  

  王姣娥

 《城市网络画像:基于交通流视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姣娥研究员进行了题为“城市网络画像:基于交通流视角”的主旨报告。该报告梳理了基于流网络的城市体系研究理论框架,指出交通流是刻画城市网络的重要要素,可以从交通流的视角分析基于多维交通流的空间级联系统重塑,并基于交通流发掘功能区表达,揭示城市层级结构。同时,王姣娥研究员指出应考虑在不同尺度选择不同交通流来刻画城市网络,并在其中关注设施、组织、径路和需求网络,并运用实证研究展示了基于多元交通流的空间级联结构比较。


  潘峰华

 《金融中心、离岸管辖区和跨境融资的世界城市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的潘峰华教授做了题为“金融中心、离岸管辖区和跨境融资的世界城市网络”的主旨报告,通过对企业联系的分析,考察全球城市的网络结构。该报告以中国赴美上市企业为例,刻画了全球金融网络的基本地理格局,并利用企业之间的服务和合作联系构建了城市网络,进而定量分析了全球金融网络的空间和网络结构,阐释了赴美上市公司在国内城市的分布和全球金融网络的城市服务网络特征,指出中国不但逐渐融入了全球金融网络,也对全球金融网络产生着重要影响。


  朱晟君

 《城市内和城市间网络与区域产业发展》

  北京大学的朱晟君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城市内和城市间网络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旨报告,梳理了现有城市内与城市间网络的研究脉络,指出产业集群和世界城市网络文献缺乏互动和对话,并基于此探讨了城市内部网络和城市间网络的互动,及两类网络的互补对城市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而,朱晟君研究员对电影产业网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阐释了在电影产业生产分散化的过程中,两类知识传播管道所产生的对城市内和城市间网络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最后,同济大学的王德教授对上午的主旨报告进行了评述,王德教授指出论坛中有很多启发性的内容,是国内城市网络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好的成果的展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跨学科的特征,除了地理和规划学科,也有如企业和交通研究的融合。城市网络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继续深入,并且比空间本身更有意义。网络的研究是二维的,因此研究难度更大,必须借助数据和方法,基于大量工作,才能实现对网络的认识。王德教授指出了研究中的四个要点,首先,目前已有对研究现状的很多反思,思考怎样去接近事物的本质,也涵盖了对城市地域界定等问题的思考,应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诸如这些问题的研究起点是否合理。第二,技术已经固化,在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怎样去进一步研究,或推进研究方法的发展。第三,在社会发展百年一遇的大变局的背景下,网络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应重视在新的形势下讨论和推进网络安全性的研究。最后,王德教授提出应思考如何应用研究成果为国家决策提出更多建议,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并进一步发展城市网络研究。


3.分论坛

  分论坛1的主题是“城市网络演化机制与外部效应”,共有13位来自各大高校的嘉宾参与。论坛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段德忠担任主持人。刘承良教授和李鲁奇老师分别从城际技术、开发区的视角,对不同类型城市网络进行研究,盛科荣教授、刘乐硕士研究生分别探讨了城市网络对碳排放效率、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丁亮副教授和曹湛助理教授分析了城市网络外部性相关研究,张维阳副教授就竞争型城际关系展开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教授就以上汇报给予精彩点评。论坛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张维阳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吴康教授、段德忠副教授、张扬副研究员、姚常成老师和任传堂博士研究生分别从企业互投、绿色技术扩散、生产要素流动、外部性以及显影性知识的角度,带来了城市网络研究的精彩报告,晏龙旭老师就城市网络研究方向作了若干批判性思考。山东理工大学的盛科荣教授对嘉宾发言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1嘉宾云合影(部分)


  分论坛2的主题是“多尺度、多维度的城市网络研究”,共有13位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嘉宾参与。论坛上半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程遥担任主持人。赵渺希教授、王列辉教授、肖扬副教授、黄洁副研究员、张旭副教授、陈鹏鑫博士和丁芳硕士分别从企业投资、航运服务业、旅游、交通、创意群体、顶尖人才流动和通讯社信息传播的维度,分享了不同地域上的城市网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魏冶教授对以上汇报进行了精辟独到的评议。论坛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列辉教授担任主持人。魏冶教授、李迎成教授、程遥副教授、沈尧副教授、戴靓副教授和蒲程衍博士研究生分别围绕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城市地位、开发区技术合作、镇村居民出行、城市肌理、知识创新网络和基金异地投资的视角,带来不同空间尺度上城市网络研究的演讲。华南理工大学的赵渺希教授对嘉宾发言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2嘉宾云合影(部分)


  分论坛3的主题是“城市网络的韧性发展与治理实践”,共有13位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嘉宾参与。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海涛担任主持人。彭翀教授、杨帆副教授、李涛副教授、王垚副教授、孙振杰副教授、任婕博士和丁科元硕士分别从城市网络韧性、城市内部空间网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球要素流动、旅游城市韧性、公路货运和减碳的视角,分享了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网络研究。重庆大学黄勇教授对以上汇报进行了精彩的评议。论坛下半场,由苏州科技大学的王垚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黄勇教授、马海涛副研究员、周新刚副教授、李涛主任、曹哲静助理教授和王芳宇硕士分别围绕山地人居网络、城市网络实践应用、就业活动紧凑度、网络方法的规划实践、轨道交通网络和收缩型城市的议题,带来城市网络研究的精彩观点;同济大学杨帆教授对嘉宾发言进行了评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分论坛3嘉宾云合影(部分)


4.圆桌会议

  最后,与会嘉宾共同参与圆桌会议,针对城市网络研究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机遇和挑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嘉宾们对本次论坛的举办和交流内容均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并一致认为城市网络研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价值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进一步挖掘,逐步推进形成立足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网络理论框架和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