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李德华先生 | 卫明:永远的ment-or
发布时间:2023-03-12
图片


今年的冬季格外寒冷,突然得知先生离去,悲痛骤然升腾,先生教诲仿若就在昨日,犹为真切,历历在心。


三十年前,作为一名想继续在规划与设计方向深造的学子,怀着兴奋并忐忑的心情成为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入学伊始,围绕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先生布置了阅读书单,我定期地上交读书心得的作业,提请先生指教。先生对我所理解的心得观点有赞同,也有质疑,先生都会在作业稿上逐一批注,针对行文中出现的语病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引用文献的标注等问题,先生亦会圈圈点点。我手捧批改过的作业,凝视着先生极为周密细致的笔迹,那种对脑海的冲击力真的是难忘,这是先生给我上的第一堂治学的“专业”课!


书面的作业只是其一,先生非常重视面授辅导,他对我作业里的主要观点听取我当面表述,在过程中他不时提出问题,不少问题我一下子难以回应,先生经常微笑着说:“不要紧,本身就是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先生用提问的方式鼓励我提出自己的思考路径,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讨论,回顾沙里宁和芒福德等论述之后,先生问我,

如何看待浦东在上海城市空间发展进程中的定位:是分散化或者郊区化的表现形式?还是为了强化城市资源在上海中心城市的集中而做出的腾挪?如何看待这种分散或者集中?

先生让我结合身处的城市所发生的实际谈谈浦东开发是否可以理解为城市重心整体东移,同步地如何平衡浦西地区的城区空间拓展?先生的提问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后面几周我进一步调研了浦东发展宏观策略制定的背景并从完善丰富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的中观角度再次向先生做了汇报,先生也帮我一道梳理了浦东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城市东进国家战略的同时,也要注意满足浦西地区的内在发展需求,正所谓“声东击西”!先生通过这次实例解析,以他的理论高度帮助我对空间结构演进的思维逻辑有了更清晰地理解和认知。


在我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先生继续指导我开始着手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当时我个人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确切地说是,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方向上有所突破,当我带着一定程度的茫然向先生求助解惑时,先生非常有耐心地听我把自己主要感兴趣的若干方向进行陈述,随后他非常直接地建议我针对城市人口结构,重点是年龄结构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当时我对人口结构包括规模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通勤结构等还没什么特别深入的理解,只是觉得这是规划设计中城市基础设施配比的重要依据,后面随着我向先生的多次请教交流,我着手以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与变化作为测量维度进而挖掘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应对策略,得到了先生的认可。先生还对论文构架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先生的悉心点拨使得为论文开题而焦虑了一段时间的我顿觉豁然开朗,在随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先生总是用他的充满智慧的启发式提问引领着我在研究的路径上积极主动地享受着攀登过程的愉悦。


二十几年后,我在哈佛大学同Joseph Nye教授交流时,谈及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教授分享了他主持的“美中合作与竞争”的国家战略课题的研究成果框架,并罗列出中国需要面对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他将人口年龄结构的加速老龄化趋势叠加伴随的低生育率因素,进而影响对大中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列为中国未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听到Nye教授这样的分析结论,我由衷地敬佩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具有的对人口结构问题的前瞻敏锐度,先生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知和历史阶段性问题的提炼体现了一位学者的深厚积淀。


记得有次我在和先生讨论中谈及噪音区控制范围的问题,先生马上纠正我:是“噪声”,而不是“噪音”,并让我回去自己再校核一下是否属实,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辞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相关文献后,验证了先生用词的准确性并向先生报告了核查结果,先生风趣地对我说:“音是美好的,所以对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污染,应该叫做噪声,而不是噪音”。一字之差,既是教育了我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和科技术语,也更让我对先生的治学谨严有了更深的感悟!


先生除了治学,很多生活点滴之处也影响着我。我当时因为申请海外留学准备相应的文件,先生应我的请求很快地就写好了导师推荐信,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打开推荐信,让我看一下他信中所写的内容是否客观全面,我注意到先生的签名是汉语拼音,于是我冒昧地问先生是否有英文名字?先生笑了,对我说:“我不叫Thomas或者Jack,我一直用德华,这是中国人很优美的名字,像你的名字--明(Ming),也非常好啊,不需要再用其他的英文名字。”那一刻,先生的文化和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直到今天,我已经不太记得推荐信的内容了,但先生那手书的优雅大气的签名---Li,Dehua却成为了我终生的记忆!


先生是我人生道路上授予我思维方式、培养认知能力最重要的老师,是先生以他身上散发的智慧点燃了我求学前行的持续的热忱,师恩如海,我将永远把这份记忆视为人生的幸运与骄傲,先生安息!


二零二三年元月六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

卫明,1993年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以《人口金字塔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为毕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现为诺港科学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