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李德华先生 | 李阎魁:德善若水,华采成蹊
发布时间:2023-03-19

图片

本文作者于2007年与李先生、罗先生的合影


“噩耗传来天色暗,潇潇冷雨化悲情”。有时候最坏的事情总是会在忽然间降临。刚下飞机打开手机,惊闻先生巨变。眼前的机场突然蒙上了浓浓的烟,厚厚的雾。远处的水面荡漾着涟漪,映着先生的脸颊,轻轻的瞭望着水面。他微微一笑,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


先生睿智求实,严谨治学。2000年金秋10月9时多,第一次被先生约见,办公室的白板上吸着几叶金黄色的法国梧桐。初次见面很是紧张,先生问我硕士论文的情况,我说和郑正教授正参与上海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子课题。谈到标识(志)性(identification)建筑,先生严谨地辨别了这个词读音和内涵,细节之中见学问。事后才知道,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有关城市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的词条编撰中,常与学生一起一个个词条逐字逐句地推敲研究讨论,通过每个逗号、每个句号的修正,培养年轻学子的理性与严谨。指出那些容易被忽视、看似简单的概念问题,并通过这些“简单”的概念向学生传授深奥的道理。走时先生再次告诫我,见面要准时。我才想起,头天问先生什么时候在,先生说上午都在,我以为9:30去比较合适,结果先生9:00就在了。自此以后,我都很准时了,因为先生说了,不能浪费大家时间。


先生儒雅情深,相濡以沫。博士生涯很快就开始了,沈祖海建筑文教基金会(台湾)和上海市虹口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李先生罗先生主持《上海老虹口北部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研究。因为原来《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的成功,大家对这个项目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记得里面有条道路叫做甜爱路,每次罗小未先生讲到的时候,就会露出甜蜜的微笑。我们都在想,罗先生和李先生在此应该都会留下了很多浪漫的回忆吧!后来我们也见证到了,老先生为罗先生设计的爱情围巾。吴志强师兄有心把他变成了论文合集的绶带了。20年过去了,重走甜爱路,我也于2022年回到了同济规划院新成立的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所,继续这未尽的事业。


图片
图片

2000年上海新天地保护更新研究 (左图)

2002年上海老虹口北部保护更新研究 (右图)

图片

2002年与李德华、罗小未、郑正教授讨论多伦路风貌保护区更新方案

图片

从1949年新婚围巾到2016年白金绶带


先生关注民本,有容乃大。2004年博士论文的开题,最开始论文的题目是《城市规划人本论》。有教授建议不要写这么空泛的题目,不好找工作。但李先生认为,“什么题目都是可以写的,关键是看怎么写。”他特别强调研究生教育思想和学术的自由,鼓励学生自己来决定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和创新,去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论文深入研究下来,发现确实不易,我们都以为我们理解人,但一细究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2005年4月1日,题目终于定下来为《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从人的活动出发论述城市空间。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个人、群体、社会和人类的多维协同。城市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活动维度失调的观点。城市规划应当超越原有的思维,建立一个以人为本,针对物质环境空间、社会经济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以规划理论为贯穿,以规划技术为基础,以规划制度为保证的多维创新体系。期间,已达80高龄的李先生因为严重中风,医院发出了两次病危通知,事后就基本不能言语了。但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老先生写在纸上,强调最多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人与空间的作用过程中,通过城市规划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与空间的关系由僵化、片面、有限向自由、全面和充分的方向发展。吴志强答辩主席也在会上谈到:“《城市规划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直也是金经昌先生生前留给所有毕业生的教诲,更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教育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同济建筑规划设计几代人不变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的精神。与之相应的,则是保持与权势的距离,保持对贵族的自尊”。值得高兴的是2014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成为国家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发展国策。


图片

2005年12月17日本文作者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后合影


先生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不少时候,有人问我,是谁的博士生,我都很自豪的说,是李德华先生的博士生,也是李先生的关门弟子。先生在77岁高龄,出山继续博士导师的工作。我前一届(2000届)是栾峰博士,那时候,学校考虑到先生高龄,还请赵民教授作为副导师。到我们2001届,我和何丹同时考入李先生门下,先生精神矍铄,没有申请副导师了。而一年后,何丹去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也于2006年2月博士毕业,这样算来,李先生1945年参加工作,教龄达到61年了。在中国,除了吴良镛院士,估计没有第二人了!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百年校庆,岁月静好!李先生先后培养了几十位研究生,而受益于李先生教育的学生却是不计其数。先生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同济大学,受到过李先生恩泽和教诲的专业新生力量分布于国内外,在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和设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1952年建系开始,李德华先生就是学院的创始教授之一,也是1986年学院成立的创始院长。60多年过去了,学院学生16000多人;干部培训中心接近20000名;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读过先生领衔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李先生为培养建筑规划园林人才,基于各专业贯彻“为人的生活而创作”的共性与物化交融的教育思想,为建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图片

2007年同济百年校庆


先生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014年是老先生的90岁的诞辰,同济大学把《李德华教授城市规划建筑教育思想研讨会》作为107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在会上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生张庭伟师兄做了《李德华先生规划建筑思想的若干特色》,认为李先生是同济建筑规划教育“洋为中用”特色的领头人之一。张兵师兄做了《思学并重、知行合一》等有关老先生规划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体悟。探讨规划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谁规划?吴志强师兄把《李德华先生教育思想》总结为创新与自由、理性与严谨、厚积与修养、淡泊与积极。下午参与张兵博士兼职教授仪式,张庭伟师兄的深情话引,使我突然领悟到同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中心。因为城市规划涉及未来,关系公众,与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的风骨是一致的:顺利时,意气风发、努力实践;逆境时,忍辱负重,坚守理想。


图片

2014年,李德华教授城市规划建筑教育思想研讨会现场

图片

2014年,李德华教授弟子欢聚


先生海纳百川,恒而创新。2016年6月建筑城规学院举行《李德华文集发布会》,文集分为六个部分:规划学科奠基,学术思想传播,当代城市思考,建筑规划实践,大学精神传承,教育思想研讨。这是同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济这样一个集体,诸多前辈辛勤耕耘,以特有的智慧和热情、眼光和胸怀,为教书育人倾情奉献,为学科发展兼收并蓄,为城市建设与时俱进。正如李振宇院长在发布会上的致词:“李先生不同于像风一样意气风发的冯纪忠先生;不同于像火一样热情奔放的金经昌先生,不同于像水一样汪洋自肆的陈从周先生,自然也不同于像花一样绚烂开放的罗小未先生。李先生是一棵树,矜持而沉静,坚守而丰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真实写照”。李先生笃信人类文明,以其创新思想的光芒,学贯中西的博学,才华横溢的创作,理性缜密的坚守,谦谦君子的优雅,建构起现代中国城乡规划原理的完整体系,点亮了各校规划设计学科办学者的思想,指正了各地城市决策者的建设思路。


图片

2016年6月《李德华文集发布会》


先生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博古通今,让我受益匪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关注民生的学科观点,成为我科研工作的榜样。在先生身上,信仰、理性和良知形成了最完美的结合。作为一代宗师,先生身上所彰显的这种品格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


先生虽去,风范永存!


如有来生,还做您的学生!


2023.1.1于上海公园3000



作者简介:

李阎魁,2001年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以《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为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清华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现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所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