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六期涟漪行动以“山水家园”为主题,邀请涟漪青年返回家乡,与家园的山水重逢,探索家园山水智慧,挖掘家园山水气质,传播家园山水故事。
行动在地,讲堂已启。为帮助涟漪青年引入更多外部资源,提供多元视角,助力家乡文化调研,青年遗产志愿者行动计划“涟漪行动”特别打造了“涟漪讲堂”,邀请专业学者、行业从业者为涟漪青年带来专题分享。
1月31日,第一期涟漪讲堂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堂以“重新发现‘你的地方’:社区文化传播实践”为题,聚焦于社区文化传播这一议题。
媒介技术赋予传播多元形式的可能,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家乡文化遗产与文化实践的传播具有多样可能性。谁来传播?传播的内容是什么?又该以什么媒介和形式传播?它们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讲堂的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回答。
嘉宾介绍
徐喆昕
文旅策划人
参与策划福州水上民俗非遗演艺,希望让更多市民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独特的内河载体,让人们更好体验有福之州的福山福水。
杨迎琦
大城小村创始人
曾工作于中国扶贫基金会,担任百美村宿项目主管,并参与发起“中国公益•建筑师联盟”,号召青年设计师驻地乡村开展社会创新服务。后作为创始人创立大城小村并延续青年驻地乡村模式。
王越洲
城记播客主理人
城市爱好者,关注城市、艺术、社区以及相关的一些社群,业余时间制作一档播客《城记》,这档播客尝试用声音去探讨和记录和城市有关的一切,试图呈现了解城市的更多方法。
精彩呈现
主题分享
徐喆昕老师
与神同游:福州内河游神活动诞生记
“有个词叫‘distant patriotism’,指的是人在一个遥远陌生的环境里,反而会对原本的社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跟认同感。透过一种滤镜来看乡土文化时,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兴趣。我想做重新去发现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我身份的再发现、再认知。”
徐喆昕是一位年轻的文旅策划人,他通过策划福州内河游神活动,展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核。作为在欧洲留学多年的福州人,他常常有漂泊之感,也思考起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他意识到福州的民间信仰兴盛,认为游神活动是福州民俗文化的一大典型,并联系了福州组织游神演艺活动的青年团队,一起策划了福州水上民俗非遗演艺。
在策划福州内河游神活动的过程中,徐喆昕及青年团队成员注意到了诸多细节,以保证最终呈现的表演尽善尽美。他们思考游神的“神”和水的关系,特别定制福州“高照”灯笼,在设计表演路线时尽可能覆盖桥梁、码头周边的居民等。演艺活动受到了热烈社会反响,并被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徐喆昕通过策划民俗演艺活动的方式,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核用友好、现代的形式阐释出来,徐喆昕的经历也表明了青年应该积极探索并发掘自己家乡的文化故事和传统,相互鼓励、相互慰藉,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杨迎琦老师
毗邻计划-青年参与的乡村营造
“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赋能乡村的过程,能为乡村和社区解决‘领头人’的问题。在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社区,都应该有一个举起话筒的人。”
杨迎琦对家乡的理解,是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做文化遗产保护时,她常感受到,家乡是一个让人心安定的地方。她分享了开展“大城小村”项目的经验,希望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解决社会问题。
青年深入乡村进行实践学习,并利用专业特长为当地带去希望。“大城小村”项目遍及全中国的农村,并以成都为城市据点进行营造活动。
项目以居民为主体,以营造为手段,发动青年关注城乡发展问题,从软硬两个方面去解决地域性特定问题,并建立具有传播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乡村发展模式。
自2019年起,杨迎琦及其团队已经完成了二十余个城乡社区发展项目,招募了千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就地取材的手工竹灯点亮希望、庭院艺术装置展现在地美学、文化活动挖掘乡村精神力量......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各地农村,杨迎琦和青年志愿者们实践了毗邻计划、共益计划、众地计划等。在每个项目中,有着社会学、规划建筑、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青年人深入社区,进行调研、规划、设计等工作,因地制宜地为乡村提供社区文化产业提升的方案,挖掘并发展当地优势,给乡村注入新生力量。
王越洲老师
播客X 在地文化=?
“我想到,可以用声音去记录城市文化,讲述城市的故事。”
播客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但在互联网时代,小宇宙等播客软件崛起,播客再次成为年轻人高频使用的媒介。
从2019年7月起,王越洲做起了城记播客,发布了超过70期节目,并获得了2020年罗德播客大赛最佳播客、2020年喜马拉雅博客大赛最佳播客等荣誉。王越洲尝试以声音去记录和探讨关于城市的一切,呈现了解城市的更多方法。
王越洲的节目内容侧重挖掘城市街区的历史记忆,如上海新华街道、工人社区曹杨新村等的变迁,并从中管窥城市的更新变迁。同时,他也做了与城市其他现象有关的节目,如商业动态、艺术实践等。
在播客节目中,每一个故事都被放置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察中。从时间上看,城市有过去、现在、未来,而从空间上看,城市包括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王越洲分享了南京、上海老城厢的案例,找寻过去与现在的交叠,公共与私人的交接。他也以一个地点、一个人物,反映城市空间的风貌。
另外,在运营播客节目时,王越洲还会邀请专业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进行对谈,这符合播客呈现的内容形式特点,有利于节目本身内涵的深入。王越洲认为,在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时,播客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媒介,创作门槛较低。他鼓励年轻人在日常实践调研中有意识地记录声音,积累素材,也许未来也能创作出成功的播客作品。
精彩呈现
圆桌论坛
Q1
在社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青年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拥有哪些优势?
王越洲:青年一定是社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青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并能把文化内容传播到别的年龄圈层或者别的文化圈层,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尝试的机会。
徐喆昕:其实不管你是多大的年纪,如果想探索身边的社会社群,做一些向内的思考,我觉得保持好奇是很重要的。好奇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打开目光,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打碎各种固有认知的滤镜,用一种更中立或者是更原生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Q2
在现在多元的媒介传播环境下,家乡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实践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与媒介进行传播?
王越洲:如果要传播文化,需要运用多种媒介,使用微信、微博、小红书、播客、bilibili等各种媒介平台。也要有意识地去探索“爆款”规律,尽可能破圈。
徐喆昕: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些文化实践或者记录的时候,可能本身最大的目的不是传播,而是表达。想通过这些创作做一个自我表达,传递出你想说的、想做的事,我觉得可能比传播本身更重要,比获得更多的流量更重要。
三位嘉宾以民俗活动、乡村营造、播客节目的方式,呈现了社区文化传播的多元可能,也以自身行动,展现出家园文化传播者的好奇心、勇气与强大的执行力。媒介不会束缚传播,涟漪讲堂为坚持家乡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们,提供了思考与实践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