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同济大学与虹口区绿容局联合举办古树名木探访与城市绿地漫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3-30

图片

工作营营员在昆山公园皂荚古树下合影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精神,落实“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重要理念,2023年3月28日,“虹口区古树名木探访与城市绿地漫步”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上海市虹口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承办。活动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23名在校学生参加,实地探访了位于海宁路350号银杏(编号:0442)、昆山公园皂荚(编号:0893)等城市历史“活档案”,并沿北苏州路参观了上海邮政博物馆、瑞泰里、河滨大楼等优秀历史建筑和城市历史景观,导览嘉宾为营员们讲解了古树名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日常养护管理和专项科学技措工作,介绍了城市绿化发展的最新理念。

此次活动是2023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科普公益项目“数享古树——绿色文物数字科普工作营”在虹口的第一站,该项目基于虹口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底蕴,依托同济大学在风景园林遗产数字化保护与阐释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充分发挥区校合作影响力,助力宣传推广虹口的古树名木保护、发掘“绿色文物”更多文化价值,促进古树名木的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这也是虹口区林长办宣传绿化发展理念、展示绿化建设成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的一项特色活动。

活动回顾

Review

当日下午1点整,漫步活动由海宁路350号开始。工作营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杨晨副教授对营员们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和目标。本次活动以探访虹口区现存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了解城市绿化发展理念、绿化常识为目标,以现场导览的方式介绍虹口区古树名木的遗产价值、养护管理和科学技措工作,通过漫步城市绿地近距离触摸和感受城市历史文化,宣传和推广城市绿色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图片

工作营负责人杨晨老师介绍项目的背景与目标

随后,营员们在本次活动的导览嘉宾上海市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群众绿化科任祁琦科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古树名木探访与绿地漫步。活动的第一站是海宁位于海宁路国际商厦内的银杏古树(编号:0442)。区绿化市容局为这株树龄超过120年的古银杏量身定做了稳定的支撑构架,通过对干枯树身的分层处理和保留,尽可能地保留古树整体形态完整。此外,古树周边设置了防护围栏、预埋了排水管、并种植豆科植物固氮等多种技措,为古银杏的健康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复壮之后,银杏古树生长态势提升明显。

图片

古银杏专项技措介绍

图片

古银杏保护历史介绍

随后,营员们来到位于昆山花园路13号的昆山公园。这座百年历史公园始建于1895年,初名“虹口公园”,在百余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破坏、修复和重建,作为我国现代公园的起源之一,多角度展现了海派园林发展的历史。公园南门内有一株比公园更为“年迈”的皂荚(编号:0893),认定时树龄已有120多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古树,也是上海市仅存的皂荚古树中最为“年长”的一株。导览嘉宾向营员们讲解了针对皂荚树特征开展的树木体检、朝天洞修复防腐、古树生境优化等科学技措,并带营员们近距离观察古树“朝天洞”引流、防腐技艺。

图片

皂荚保护历史讲解

图片

营员们近距离观察皂荚古树的“朝天洞”

2021年以来,虹口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坚持贯彻“四化”绿化理念,不断提高绿化建设水平、优化生态空间品质,努力打造绿色靓丽的城市生态底色。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依托“绿化大篷车”、绿化“六进”等公益宣传品牌活动,不断开拓宣传广度、深度,营造爱绿护绿植绿的社会新风尚。古树保护逐渐由“藏”变“透”,通过增加古树名木的可见度和可达性,增强公众的“爱绿护绿”意识。

图片

虹口区绿化工作理念与成果介绍

接下来,营员们沿着乍浦路来到北苏州路沿线,这里在历史上是上海的航运要地,两旁矗立着众多历史建筑,包括上海邮政总局、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河滨大楼、公济医院旧址等,见证了近代上海的风云变幻和商业繁华。在苏州河滨河贯通工程的推进下,如今两岸滨水景观被绿树繁花“点亮”,虹口段通过高品质景观设计和建设打造了适合慢行游览的“最美城市会客厅”,打造“可行、可赏、可憩”的景观空间,全面贯彻“公园城市发展理念”。

图片

优秀历史建筑与城市市容管理讲解

活动结束前,虹口区绿委办为参与活动的营员送上了精美的绿化科普纪念品,并邀请各位营员继续关注“数享古树——绿色文物数字科普工作营”系列活动,期待再次与大家在树下相会,共同守护城市中的绿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