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01
论坛主题
为庆祝同济大学建校116周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1周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在2023年5月13日举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3校庆系列活动——风景园林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研讨会。论坛围绕当前风景园林学科与数字技术交叉研究的前沿议题开展学术报告和研讨,旨在深化同济风景园林一流学科群建设,从规划辅助决策、循证设计、景观治理、生态修复、遗产保护、数字孪生、智慧园林等方面出发,内容涉及科学研究、行业实践、专业教育、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支撑下的风景园林前沿领域,并从产学研用的角度提出应用场景,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行业交流和科普宣传。
02
会议日程
时间:2023年5月13日(星期六)
8:30 - 9:00 |开幕致辞
9:00 - 10:10|主旨报告
10:10-12:10|第一场会议
12:10-13:30|午休
13:30-16:15|第二场会议
16:15-17:30|圆桌讨论
会议日程安排(2023年5月13日)
注:议程若有调整,以最后公布为准
03
参会嘉宾介绍(按出场顺序)
王 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联合创始人;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委员、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常务委员,《园林》学刊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蓝绿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地与生态规划设计、韧性景观与城市可持续。
刘 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王 超
王超,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与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通信、信息与信号处理、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通信等。
董楠楠
董楠楠副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立体园林技术创新及其性能化设计、绿色景观创新与数字化景观工程技术等,开展多项关于低碳景观与生态修复技术方向的国际化可持续研究课题。
刘 敏
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环境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开展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特征演变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汪洁琼
汪洁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景观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浦江人才,上海“城市之星”城市治理青年人才;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联合创始人;《中国园林》特约编辑,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员;民建上海市委人口、资源与环境专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水绿生态智能、水生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袁旸洋
袁旸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数字景观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实践工作。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3项,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2项,国家及省部级设计奖13项。
刘明昊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于德国卡塞尔大学,主修环境设计方向。曾于土人规划、华建集团环境院等设计单位任主创设计师,现于光辉城市数字孪生事业部,主持建筑可视化、信息化、智能解决方案、虚拟现实、双碳计算等项目与研究。
杨 博
杨博,男,1983年9月生,上海人,同济大学2006级设计艺术学硕士,绿化林业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上海市土地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园城市智慧园林。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社区花园、社区营造与空间治理,曾获三联人文城市奖,相关研究与案例四次入选《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葛天任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公共政策博士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Rajawali访问学者(2011-2012,联合培养),《社会政策研究》杂志编委、中国政治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区研究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CPE&IPE)、中国政府与政治、城市政治与政策、社会治理&社区治理。著有《碎化与整合: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译有《公民现实主义》。
王 睿
王睿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期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博士培养,随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授权专利30余项,入选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二等奖。作为指导教师获得微软国际室内定位技术大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高校教育精品成果一等奖。
高路拓
高路拓,脉策科技董事长,城市数据团联合发起人,城市研究者,连环创业者。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从事城市研究、城市策划、房地产咨询、大数据研究应用等相关方面的实践工作。2015年,和伙伴们共同创办了脉策科技,团队以“加速中国的城市数字化”为自身使命,以城市大数据供应链,城市数字孪生技术,城市数据分析平台为能力底盘,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城市分析、城市投资、城市治理等垂直领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数据科技服务平台”。
杨 晨
杨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ICOMOS文化遗产档案国际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方向的研究和实践,特别致力于风景园林遗产信息化与智能化保护研究。
郭 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金访问学者,麻省理工大学SPURS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信息技术应用,风景园林信息模型等。
黄先锋
黄先锋,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教育部文科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测绘遥感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研发技术应用于敦煌、云冈、龙门、长城、等国内外几十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张 洋
张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主任,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参与数字景观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参与项目获得国际专业竞赛大奖十余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竞赛奖等奖项八项。
04
版权声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3校庆系列活动——风景园林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研讨会的所有视频版权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报告人所有。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其视频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