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历史环境实录》
发布时间:2023-05-24

01

INTRODUCTION

课程简介

《历史环境实录》实践课程,原名“传统建筑测绘”,传承于“中国营造学社”当年的古建筑测绘,由陈从周先生创立于1954年。此后连年累续,迄今共已五十余次,前后参加师生达3000余人。经历初创、完善、拓展和提升等几个历史阶段,目前该课程成为同济大学的一门特色实践课程,是“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结束后暑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实习,对五年学习的承上启下,乃至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两个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实践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上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每班以组为单位,每组3人(特殊情况下采用2人或4人)独立完成一个实践任务。因每组负责不同的对象,这些对象整体构成“建筑遗产群”,进而形成集体成果。在测绘和调查过程中,三人小组采用“强弱搭配”和“男女搭配”的原则,确保每组的专业实力接近。每一组的工作量也尽可能一致,并选出组长一名。实习教学工作中,采用“一人记录、两人配合”的方式,即在由组长现场协调好分工后,大家现场先各自画好草稿,准备好问题,测绘时一个人负责记录数据,检看测量方式是否正确;另两人拉尺或扶梯,配合测量。此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如3D扫描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无人机等配合进行测绘精度的控制。每组同学之间是一种团队协作关系,各组之间又是一种配合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们还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历年的成果交流,范例观摩和兄弟院校成果的学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整体成果质量的均衡和控制。

《历史环境实录》课程实习教学流程一览表

02

FEATURES

课程特点

1.以类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塑造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因为本实践课人数多,在比较分散和条件艰苦的乡村,直接与村民朝夕相处,实践对象质量又较差,有教学安全方面的首要要求,因此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实习纪律。首先在动员大会上通报,同时在实践任务书中强调,并在实习过程中一直强化这种意识。并要求学生佩戴有同济大学标识的标识牌,并爱护公物。要求全体人员必须行动统一,并按时完成任务。实践几十年的效果是,一方面代表了同济大学乃至新时代高校和大学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本科生的意志,克服懒散、娇惯的习气,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进一步培养了大家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在当代教育中尤其重要。

2.以组织有序、劳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人文关怀。

实践任务重、难度大、标准高,有同学会加班加点,为调节教学节奏、减少压力、联络感情,组织地方队伍和测绘实习队进行友谊比赛(如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既起相互慰问和鼓励的作用,也增加了和地方基层的情谊。如2015年在福建邵武(张三丰故里)实践时,连续两年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太极拳普及活动,每天利用一小时的时间,学习太极拳,极大地支援了地方的文化建设,师生们还学会了一项健身的本领。再如2012年在江西黎川实习时,组织和当时的住建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乒乓球友谊比赛,当地为获奖队伍颁发了锦旗,为每一个参加实践的同学颁发纪念品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以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手段互为补充,保证教学指导的实用与高效,以及成果质量的延续性。

为保证全年级质量的均衡和历年质量稳定,我们开展三年一度的成果展览,向前人学习,和过去比较,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我们自制一些教学视频和CAD绘图的绘图标准与范例等,在同学中试用多年,保证了成果的一致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我们多年形成的测绘模式和要求,在误差协调和精度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并每年编撰成册在学院资料保存并共享。通过“成果图集存档”和“定期交流”的传统,积少成多、聚沙成丘,不仅形成了丰富的乡土建筑数码资料库体系,还为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03

ACHIEVEMENTS

教学成效

近20年来,该课程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其一,进一步完善了“江南古典园林版块”实录的对象和内容。

在继承前辈开拓的领域基础上,丰富并完成了上海豫园(2004、2005年)、上海的朱家角课植园(2003年)、南翔的古猗园(2009年)等测绘工作,并进一步发现松江颐园和南汇的翊园(2006年)。至此,我们测绘的“上海古典园林”版块已臻全面,先后计有豫园、曲水园、醉白池、古猗园、课植园、颐园、翊园等,形成了系列,并建立了丰富的数码图档资料。

其二,开拓了“乡土建筑遗产版块”实录的广阔天地。

为了配合我国江南水乡遗产的保护,本世纪以来同济大学的“历史环境实录”课程较多涉及了江南水乡民居,并结合近年来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整治,先后拓展到上海的市郊,如嘉定古城及南翔、青浦朱家角、南汇新场、奉贤庄行和青村港等,进而延伸到更多的其他南方省份,如浙江绍兴古城、台州古城、嘉兴的乌镇和西塘、温州、松阳、东阳、景宁、湖州、义乌、皤滩、同里古镇;安徽的池州、青阳;江苏的震泽、宿迁;湖南的益阳石码头、双峰;江西的鄱阳湖流域古村落;福建的邵武市、金坑古村、和平古镇、下梅古村、泉州、三明、石狮、元坑古镇;贵州的黎平、贞丰、榕江、地扪等;四川的宜宾、黔江区、李庄古镇等地。

其三,建立了新时代下适宜的教学测绘方法。

自2006年起,课程完成了传统手工制图向电脑制图的转变。为统一协调后续的绘图工作,教学团队建立了自编的CAD制图及图层、标注设置规范,并在后续的实践中持之以恒。2004年,我院率先引进三维激光测绘技术,并在2005年的四川李庄古建筑的测绘中初见身手。至此,相关教师意识到高科技测绘仪器在使用中的优势,也明晰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同作用,从而确立了自己的适合本科生教学体系的独立方法。

04

AFFECT

继发影响

长期实践使团队认识到了“乡土建筑”和“官式建筑”同等的重要性,明确了“乡土建筑遗产版块”是和我校区域特色相适宜的实践方向。以这一版块为重点,不断地开拓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以下一些重要成果:

(1)依托“历史环境实录”的实习成果和进一步研究,团队成员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1项,负责或参加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课题;

(2)和本课直接的教学成果,获得同济大学一等奖1次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国家文物局荣誉纪念奖1项。个人获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次。2020年本课程列入上海市一流课程。

(3)完成了国家标准设计图集的编撰三套(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一套(分上中下三册),编号GTBT-1171,标准设计号11SJ937-1)。

(4)到2020年止,团队本科生、研究生等,利用课程参与调查并完成成果等,选择合适和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共完成关于“乡土建筑”领域的学位论文114篇,学术论文163篇;关于“近现代建筑”领域学位论文88篇,学术论文205篇;关于“江南园林”领域学位论文16篇,学术论文20篇。

05

SUMMARY

展望结语

经营建设五十年余,我校的“历史环境实录”课程,始终如一地站在学科前沿的阵地,活跃在全国广大的城市和乡村,在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平衡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迄今余热不断,并不断地开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