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忠先生逝世已经一周年了。
先生在世时,设计的作品十分有限,尽管个个堪称精品,但与一些年轻而又欣逢盛世的当代建筑师的作品相比,无论是规模,社会影响力或是技术复杂程度,都不占先;加上这些年来,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这些散落于各地、各处精致而典雅的作品,难免处于被挤压、被加建、被淹没甚至被拆除的境地;
先生在世时,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数量也不惊人,与当今大学的教授们,在数量化挤压之下的学术产出相比,甚至会有量寡势单之嫌;
先生在世时,教过很多的学生,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还年富力强;有的学生曾经听过他的演讲,可更多的学生只是听说过这位老教授,他们已经再没有机会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了;
但是,不仅仅是同济人,也为建筑学界公认的是:冯纪忠先生是一位真正不朽的开拓者,他的作品、思想理念总会以特有的学术贯穿力,证明着一种存在,这既是建筑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持久的存在,我们大家都会长久地怀念这位已逝的长者,他将自己一生的热情与才智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他所热爱的建筑创作,他所热爱的建筑教育,即便他那么倾心致力的事业曾经带给他无情的打击、冷漠的拒绝和长久的不公正。
他是我们永远的导师。
他的建筑人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与追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但体现了几代师生对于这位学者的缅怀与敬仰,也体现了冯先生的建筑世界能够与后人对话的开放性:
● 冯先生的人生境遇,多半伴随着挫折与艰辛,但却始终坚持独立的思考与不懈的跋涉。在我们这个诱惑多于艰辛,奢华胜于朴实,平庸优于独特,数量重于质量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独立的人格精神?
● 冯先生的建筑活动,不论是建筑创作还是建筑教育,之所以可以超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是依靠什么条件和动力?是个体心理生理的天赋,还是具有强烈价值取向的文化信念?
● 冯先生的精神情怀,并不追求建筑中的宏大叙事,却将建筑用作为他对于世俗关怀的媒介,日常困苦的抚慰以及超然世外的逍遥。这样的浪漫情怀,是冯先生对于他所生活时代的人生体验的独特表达,还是建筑人应有的、合理的担当?
● 冯先生的文化底蕴,是学贯古今、学贯中西,这是许多前辈卓越知识分子的重要学术传统。但是,时代与命运造成的今日建筑人,其知识结构上的差距,我们能弥补吗?其内在气质上的不足,我们能弥补吗?
值此冯先生逝世周年之际,我们将以“建筑与人生”为主题,于12月21日上午9时,在学院B1会议室举行纪念座谈会,藉此缅怀先生,并自省我们的建筑人生。
期待您的出席与发言。
座谈会主持人:王伯伟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