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7月,我院博士研究生黄正骊经学院选拔、推荐,在学校研究生院、外办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人居署区域和技术合作司(UN-Habitat/RTCD)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本专栏将通过周记的形式记录我院研究生在联合国人居署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
【2011.8.1-8.7】
来内罗毕已经三周了,因为代步工具的限制,不能对这个城市做很全面的了解。
不过总体来看,内罗毕的街道尺度很特别,城市大部分的地方有点像郊区,没有人行道,车道两边有树,数旁即是围墙。肯尼亚气候宜人,花花草草极易生长,小动物更不用说。即使在联合国的大院里,也有数不尽的植物和鸟类,以及常见的猫和不常见的猴子。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人类还要广,还常常跑到窗户边上偷厨房里的面包。不过各种生物之间求同存异,和平相处。
文化上的求同存异与和平相处也很惊人——尽管这里是我见过人类差异最大的地方,但某些紧张的气氛下也有平和的气息在。我从未见过比联合国大院的食堂更海纳百川的餐厅:大约30个平方的窗口,出售非洲饭菜、意大利面和匹萨、中国盖浇饭(如果算是的话)、炒面、日本寿司以及各种果汁饮料。当然每个类别下选择余地不大,无非肉食、素食两种,但是在物质贫瘠的地方这已经是很富足的供给。更让人惊异的场面是看着不同肤色的人混杂在不同的窗口——黑人在买寿司,白人在吃非洲菜,中国人排队等意大利面⋯⋯这样的景象可不是随处可见的。从城市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出此地文化的包容,这里有精美的印度庙,而不远处就有充满韵律的天主教堂。有殖民时期留下的漂亮欧式住宅,还有刚刚建成的现代化商务楼。不过总体来看,现代建筑的质量不高,从一些工地上歪歪斜斜的脚手架和同样歪歪斜斜的墙体来看,本地的施工技术实在亟须改良和提高。
来了三周后我也开始接触一些斯瓦希里语(东非几个国家常用的标准语言),比如你好、感谢和再见等,当中也发生不少笑话,比如我们一位日本实习生姓“河美”(Hahawamoto),这姓氏在斯瓦希里语里面是热咖啡的意思;另外斯瓦希里语的“休息”和中文发音几乎相同,而中文发音的“你没事吧”在斯瓦希里语中是“我饱了”的意思。本地人对自己的文化也很自豪,即使刚刚认识的朋友也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释这里的种族、迁徙、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人们对生活没有很高欲望,吃饱喝足就可以过得很开心了。
【2011.7.16-7.30】
2011年7月16日晚,飞机降落在肯尼亚内罗毕JOMO机场。花了半小时搞定了落地签证之后,我就顺利地入了关,搭车来到了预定好的住所。这是一个类似灾后重建的那种板房,单人间,有4人共用的卫生间和厨房。这地方类似一个大院,住着十几个联合国的实习生,有专门的守卫,他的女儿刚过5岁生日。同另外两位实习生一起,我们每天早上叫一辆出租车,把小女孩儿送到小学,再去上班,平摊下来一人大概3块钱。我们住的地方离联合国大院很近,走路10分钟就能到,但是一路上都是围墙、灌木,夜里不能一个人步行出门。我报到的地方是联合国人居署区域和技术合作司(UN-Habitat/RTCD)。两周来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我的supervisor沈建国顾问处理一些文件的整理和翻译。
肯尼亚的气候十分宜人,虽然现在是冬天,也只有早晚稍凉。生活节奏较慢,城市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高楼。总体来说,这里的就业率很低,许多穷人跑来城市,想找个工作,大部分人失败了,于是误入歧途,增加了这个国家的犯罪率。尽管如此,这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混乱一团,从人口上看,也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方。
因为结构松散,在城市里必须开车才能出行,而非洲城市交通混乱,早晚堵车比上海厉害得多,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缺乏规划,或规划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为此,人居署也正在考虑策划通过论坛加强中非在规划专业上的交流。
非洲现在正在遭遇旱灾,在肯尼亚北部、索马里等地,数以万计的人将被渴死。UN正在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募集资金和资源,中国也有个人和组织通过UN捐款或提供其他帮助。UN是一个平台,它把地球上不同的资源牵起来,这是我来了以后最大的感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