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学 · 建筑”—第六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将于6月3日在济南召开
发布时间:2017-05-27


第六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以下简称UACF)将于2017年6月3日在山东济南举办。

UACF是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起,就如何发展繁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等问题进行对话的平台,是在华东地区每年召开的以城市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高端论坛,也是该地区建筑界与文化界跨界交流的盛会。

自2012年以来,UACF已成功举办五届,分别就“传承与创新、建筑与城市环境、都市乡愁、城乡之间、流动与多元”为主题作了交流与探讨。

第六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将移师山东济南,由发起方联合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等共同主办。

“孔孟之乡”山东人文荟萃,齐鲁文化积淀深厚,历史英贤与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让山东印象深入人心。论坛将以“文学·建筑”为主题,通过“文学”与“建筑”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跨学科对话,挖掘两者间共通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内涵,探索建筑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信息、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等。

同时衍生出分论坛主题:“山·水·人”和“家·春·秋”,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的视角探讨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历史的关系,通过开放式讨论展开深入剖析,将历史肌理和情感编织到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每场将有近20位重要嘉宾代表同堂展开思想碰撞。


论坛主题:文学·建筑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心灵世界的艺术;建筑是用物质材料来营造空间、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建筑与文学虽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同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承载光阴、见证历史、传递思想。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学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蕴生文学,文学描绘建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离了中国古典文学,几乎无从着笔,《诗经·斯干·绵》诸篇述周建筑,《閟宫》述鲁建筑,《殷武》述殷建筑,《定之方中》述楚建筑……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数千年来涌现出孔子、孟子、墨子、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一大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思想家杰出文人,留下《春秋》、《六经》、《孟子》等传世佳作,五岳之首泰山、曲阜三孔、灵岩寺、千佛山等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建筑之美与文学之美相得益彰,共同筑就了人类文化悠久而强韧的精神堡垒。

本届论坛试图以建筑美学为主体,与文学进行有效的跨学科对话,深入挖掘两者间的内在关联,这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建筑中包含的地域文化信息、民族审美心理和艺术倾向,以及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意识形态和集体生存状态,为今天的建筑、文化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空间。


论坛概况


组委会联席会

时间:2017年6月2日(周五)14:00-17:00

地点:趵突泉 · 望鹤亭


城市建筑文化论坛

时间:2017年6月3日(周六)08:00-17:00

地点:主会场  山东建筑大学筑基会堂

           分会场一    山东建筑大学鲁班文化研究院

           分会场二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馆



分论坛一  山  · 水  · 人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古代文人以“山、水、人”来称颂故乡,只字片语勾勒出城市意象,也折射出山水、人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农耕时代的城市由商而成,由政而兴,规模有限,自然环境对城市特色和城市结构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崇尚自然、接近自然也一直是中国的人文思想。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布局讲求天地方位,山川风水,山水被作为城市的构图要素,与城市浑然一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济南的古城风貌——花木、山水、城池如画卷般呈现,意境深远,令人神往;中国传统建筑也常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出现在自然地形中,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屋与院相互交叠延展,疏密有致,“墙根绕荠春还近,亭角舒梅暖自香”,诗句中对建筑和自然的细腻描摹和感知,表达出古人观照天地自然的态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和意境。曾经,城市、建筑、自然、诗歌、绘画交织融合,密不可分…

近代城市工商兴起,城市结构和城市文化随之变化;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城市竞相扩大,新区平地而起,旧城土地价值提升,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方式改变,建筑的种类不断更新,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变化显著,曾经覆盖整个中国的追求适应“自然”的共享价值、建筑观念和建造体系几乎消失殆尽。在新一轮城市发展和更新中,自然山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滨水临山空间的功能转型与空间重塑,将把自然重新纳入到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中来,如上海滨江开放空间的复兴,济南“山• 城• 湖”一体化的城市营造;与此同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小到契入建筑的微型庭院,大到怀抱绿色的“垂直森林”都是建筑师试图使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处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人寄情山水,中国城市的生命也体现在她与其中的山、水、人一起生长演进,如何让山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让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是本论坛要探讨的话题。


分议题一:与山水共生——城市滨水临山公共空间塑造

分议题二:与草木共鸣——将自然引入建筑,让建筑融入自然


时间:2017年6月3日(14:00-17:00)      

地点: 山东建筑大学鲁班文化研究院 


分论坛二    家 · 春  · 秋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悠远的历史为后人留下绵延时光的温暖回忆,城市文化特色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魅力所在,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便能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提到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忆起那里的爱琴海、帕提农神庙和对自由民主的推崇;中国古代城市也是如此,盛唐长安宏伟壮阔的都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曲折尽致的园林和精致典雅的文化气质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也带走了许多关于历史人文的回味。山东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齐鲁文化积淀深厚,此时此地,我们重新拾起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议题,希望以此唤回失落的家园记忆,将历史肌理和情感编织到未来的城市建设中。

 

分议题一:何以为家

陋室可为家,四海亦可为家,家的边界等同于人对领域的认可;有形可为家,无形亦可为家,家的感觉来源于人对归属的依赖。从古至今,一方面“家”的内涵不断丰富: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差异都是领域感的来源,血缘关系和心灵认同也都是归属感的所在;另一方面“家”的外延也在不断生长:从居所到城市,从空间到社会,从现实的宗族关系到虚拟的线上社区。当代面对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对“家”的定义日益丰满又日益模糊。

分议题二:物我之境

岁月更迭,“人非”不可避免,“物是”则尤为珍贵。事实上,“物”与“我”代表了传统中国对主体与客体之对立统一的立论与讨论,“物我之境”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外在的环境与人的内心需求的关系。而家园与乡愁则是另一个角度的“物我之境”,家园是对内心的认同,承载着共同的情感和记忆,乡愁之中融合了真实与幻象,模糊了主客观的界限,是形式与意境的杂糅,在时空的机缘之中想象当时当地却又是此时此地的生活。

 分议题三:长街如歌

若以城市为家,则绵延不尽的街道就是其迤逦的客厅。“街道”,并非简单的买卖之所,而是时代变迁最忠实的记录者。一张《清明上河图》,以市为笔写尽汴京百态,长街如歌,吟唱的是浓郁宽广的民生万象。街道文化虽然表面而浅近,但它如实地反映着生活本身;虽不入庙堂,但却直接而生动。世事变迁,春去秋来,但这种生活化的本性使街道文化不致在追逐宏大叙事中枯萎,也不会在错综形式中迷失。作为一种现象,街道生活是不竭的创造之源,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实景表演。

 

时间:2017年6月3日(14:00-17:00)   

地点: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馆


组织机构

发起主办:上海市建筑学会、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

联合主办: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执行机构:2017城市建筑文化论坛组委会

承办单位:上海皑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师》、《世界建筑》、《华建筑》、《山东大学学报》、《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建筑与文化》等

 

主讲嘉宾

大会致辞

李兴军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靳奉祥    山东建筑大学校长

曹嘉明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主论坛主持人

侯    伟   山东省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仝    晖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

主旨演讲

叶    辛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鲁民   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徐维平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马瑞芳   著名学者、作家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侯朝晖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总师

 

分论坛(一)主持人

江    春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系教授

             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裁

高文艳   华建集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部分讨论嘉宾】

郭立强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立强工作室主任

余    健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朱宇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

张建华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教授 

张    鹏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鲁班研究专家

吴    双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和园林景观分院总工程师

张    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赤彪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王鲁民   深圳大学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王绍森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徐延峰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

申作伟   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华晓宁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丁    顺   华建集团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助理、创作中心副主任 

罗    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级建筑师

杨    俊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