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

周末有好书,读来倍鼓舞。谭峥、江嘉玮、陈迪佳的新书《邻里范式--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一天。我和谭老师很熟,对设计理论界的这位同济男神我也是非常关注,以前都是零言片语走廊闲聊,现在集成一本专著,其系统性论述和方法范式集成,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我认为这本书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语境下的城市建筑学的范式和理论应该在哪里突破?谭峥教授在书中已经回答了:新城市主义和景观城市主义都不尽合适,整合两者并容跨技术与文化的城市建筑学,才是当前中国建筑学的未来。书中对建筑学界广泛弥漫的焦虑轻描几墨,却简练精准,作者显然对它沉思良久,烂熟于心,谭老师等只是希望为中国建筑学的未来开一剂良药。书里只字不提固守建筑学核心内核,明确指出结合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社区,才是城市建筑学的核心工作。


建筑学的核心长久以来都是由建构、形式、行为和意义组成的,但是通常的建筑叙述又被切割,专述一项显然不能内通于行家外达于听众,而大众对建筑的期待不仅限于建筑本体,更致力于希望了解建筑和城市现象背后的原因。所以建筑学已经从四维变成了六维,增加了动力与管控,而所增加的两维具有明显的城市性。城市基础设施是一种动力,而规划与文化是分别是硬和柔的管控力量。建筑学向城市建筑学转型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向全社会建立一种新的叙述,摆脱内部小圈子里阳春白雪却无人搭理的困境。


本书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社区邻里破题,是符合当前国内发展需要的,本书精彩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有理论,也有范式和教学设计案例,我对其中的指标城市特别感兴趣,谭峥教授在他和张永和教授联合指导的这次精彩的设计教学示范中,把城市规划的管控指标落实在邻里单元中,结合当前的设计规范要求,指出其某些合理与荒谬,这一点我深感佩服,也是必读章节。


本书值得所有爱好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的建筑学人一读,它里面有一股勃发的力量,说明当代建筑学浪潮在城市建筑学,城市建筑学依然可以主动地把规划、工程、技术、文化、经济等空间要素整合,并进行新的论述与图绘,显示出当代建筑学人依然可以如100年前的前辈那样,为塑造社会而努力。谭老师等的这本新书为我们指出了清晰的建筑学方向。


(二)

我和谭峥教授是同道中人。我最近主持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是关于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效能,一个是关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以及最近在社区生活圈规划和社区营造方面发力,说明我领导的408团队一直前行在城市建筑学的道路上。不仅是谭峥和我,同济建筑学人里有一大批中青年老师都在这个领域持续耕耘。也就是说城市建筑学,同济一直都是它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2020年在同济大学首先开设城市设计的本科专业,是水到渠成。我们期待另一座雅典娜神殿在三好坞畔建立起来。


建筑学在当今城市建设与更新营造方面的话语权和解释力显得贫乏,它被技术与经济驱动,被规划和政策牵制,被资本和政府主导,却被文化和社会所惋惜。我和谭峥教授都认为建筑学应该走向城市建筑学,都应该关注于城市空间的存量优化必须面对的紧凑发展、密度控制、人性体验、居民幸福、环境议题等,其中我则把研究焦点定位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公共空间效能、品质、公共性和场景性的融合主题,这可能与我长期以来的行为学和心理学背景的自下而上有关。


(三)

我坚持认为,无论城市建筑学作为传统营建的工具性介质,还是作为社会进程的行动性理论,还是作为引领城市开发的操作界面,还是规划调整的必经之路,它都居于节点性和融合性的中心地位。譬如社区营造对基层社会空间的维护与激发、城市设计导则对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与控制,各种矛盾和利益在城市开发中的协调、立体化商业的效能与品质兼容的复杂状况,等等等等,都成为当前城市建筑学在现在城市发展阶段的重点,当然也包括健康、可持续和气候响应等环境议题在建设实施中的融合,这也是原有公共空间问题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或者如谭峥教授在书中所言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人性化界面,都需要在城市建筑学的语境中得到检讨。


谭峥教授的书里,提到了当今中国的城市建筑学的几个关键主题,也是应该创立中国理论的地方,第一个就是邻里范式。自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以来,经历了100年的发展,我们建国以来也从工人新村的社会性住宅建设、新开发住宅、新城建设等等的不同时期,以及现在的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营造等,我们的居住区规划也已经转向社区和生活圈规划了,调整符合中国语境和建设现实的邻里范式,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学的第一课题。尤其是当前实体空间网络在社区萎缩的现实,以及小街区、密路网、开放式和混合功能等等,在新经济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现实中的调整发展,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认为一种关于中国社区营造的空间理论指日可待,它与西方邻里建设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包容、平等和高密度特征。


城市建筑学第二个重要主题是基础设施的转型利用,这是谭峥教授长期关注的领域。把被动性的基础设施激发作为主动性的人文空间界面,通过城市新动力撬动城市规划,结合场景化营造,使之重新成为城市增长的发动机,是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这个具有强动力和强管控维度,同时也是意义转换和行为激发的特征。这个领域有时需要大型投资,有的只需要一点点改变。


城市建筑学的第三个重要主题是公共空间,它涉及不同层级不同尺度不同产权的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学在公共空间大显身手的重要性在于,建筑师重新占据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引导社会的协调发展。过去和现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是被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主导的。它通常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结构转型、阿伦特言说与行动、桑内特公共人衰落、弗雷泽反公共性(counter-publics)等等论述。而在城市建筑学内,公共空间作为专业的场域,可以结合城市开发的平衡与导则,敦促城市发展与城市商业向好向善地进入人本城市的良性轨道,脱离公共空间的生产困境。它可以作为公共设施效率的控制节点、作为公共利益调配的规划手段、作为人居环境品质的专业追求、作为自治与社会的公共生活场景、作为商业促进的生产工具等等。公共空间这个跨学科平台上,建筑师与其他专业人士的广泛合作,迎接挑战引发思考。归根结底,城市建筑学家的话语权主要来自于对公共空间营造方方面面的深思熟虑,以及把这些愿景落地实施并平衡各方利益的关键本领。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

来源:环境设计研究u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