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同济与哈佛规划教育对话展启幕
发布时间:2025-07-04

2025630日,“跨越百年:同济与哈佛的规划教育对话”展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一楼展厅开幕。此次展览源于2024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与哈佛大学GSD院长Sarah Whiting教授的商谈提议,历经半年筹备最终落地,成为两校百年规划教育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对话。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有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吴志强院士,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副院长袁烽教授、耿慧志教授,哈佛GSD城市规划设计系主任Ann Forsyth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原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以及来自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学刊》、Frontier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期刊、WUPEN世界规划教育组织的多位嘉宾。

此次展览以“百年跬步”“对跖之思”“书山问径”三大板块,全景式呈现了两校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

其中,“百年跬步”展区通过精心设计的双线时间轴,将1922年同济引入德国Städtebau教育体系以来的发展,与哈佛百年来同期发展的重要节点并置展示,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回溯了两校平行脉络,生动诠释了东西方规划教育的发展路径与相互影响。从1952年同济创立中国首个城市规划专业,到哈佛GSD从空间设计向公共政策的范式转型,百年间两校教育实践始终与全球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展厅内,几条贯穿空间的彩色绳索装置尤为醒目——不同颜色的线条在空中交织,象征着两校在规划思想、历史人物、关键时间节点与研究议题上的深层链接,成为展览“思想因交流而多彩”的视觉隐喻。

  “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展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同济与哈佛的百年对话,展现了规划教育在应对城市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展览设计突破传统学术展的刻板印象,通过多元媒介实现知识转译。在“对跖之思”板块,通过规划学科带头人及拥有同济—哈佛双重学术背景学者的采访视频,深刻揭示了同济“知行合一”的本土实践与哈佛“跨界创新”的全球视野如何形成互补。

在“书山问径”展区,展示了1953年同济教学计划手稿,泛黄的纸张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手书与哈佛GSD的跨学科课程大纲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时,本板块展示了两校经典教材和论著,从同济1960年代《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到哈佛的《营造健康社区》,构建起规划知识的谱系。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分别回顾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济大学与哈佛大学及其他美国大学在城乡规划学科的合作交流历程,提出在城市空间更新等领域拓展合作,这些举措将为学科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Ann Forsyth教授介绍了哈佛大学城市规划教育百年发展中所经历的起伏和调整,在新的历史阶段在谋求新的发展,她很高兴能够代表哈佛延续和创新与同济、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吴志强院士引用德国规划先驱约瑟夫・施塔本的名言“城市的未来,始于教室的黑板”,指明规划学科培养的是塑造和影响未来20年后城市的专业人员,而规划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未来城市的思想基因。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百年对话,不仅是规划教育的盛会,更是文明交流的缩影——正如展览的标题 Global Dialogues in Planning Education: 100 Years of Tongji & Harvard 所昭示的,它所开启的,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可能。尤其在气候变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下,展览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规划教育需要打破学科与文化边界。

展览将持续至712日,期间每日开放小型研讨空间,邀请观众参与跨校规划教育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