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卓越成就,传承其不朽的建筑设计理念与精神,基于贝聿铭先生与同济的深厚渊源,在常青院士等学者和冯身洪等同济大学校领导的前期积极推动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贝氏建筑事务所日前正式达成合作,并于2025年6月17日签署“同济大学贝聿铭图书馆(研究中心)”合作备忘录。贝聿铭先生之子、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贝礼中先生亲临现场签约并与同济师生座谈。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1987级校友鲁育宗先生为助力同济大学贝聿铭图书馆(研究中心)建设,慷慨首捐设立“同济大学贝聿铭文化基金”。该基金将用于图书馆(研究中心)空间改造与建设,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
贝礼中先生致辞
学院向校友鲁育宗先生赠送郑时令先生的书籍作为纪念礼物
贝聿铭先生与同济大学渊源深厚。1985年10月,贝聿铭先生访问我校,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这是贝先生在我国接受的第一个名誉学衔,1986年贝先生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贝先生曾说:“我在同济有许多朋友,陈从周教授、冯纪忠教授,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到了中国就想到上海,到上海就到同济。”
1981年4月,贝聿铭首次访问同济大学,与陈从周(左)、冯纪忠(右)合影
当前,“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有趣的是,我院与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合作正是萌芽于该展览在香港的首展。2024年7月,我院常青院士、李翔宁、王桢栋、王一等几位学者与同济建筑设计院汤朔宁、赵颖等受邀出席展览开幕式,仪式结束之后,同济一行与贝礼中先生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以上两图拍摄于“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香港站开幕期间
2024年11月,贝礼中先生在校董鲁育宗的陪同下受邀来访我院,当天参观校史馆和座谈会期间的对话,让贝礼中先生第一次对父亲与同济的渊源有了清晰和深入的了解。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积极互动,双方开启了首次正式合作。
王兰院长代表学院与贝礼中先生签约
研究中心将设立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图书馆内。根据备忘录,双方将依托该研究中心开展建筑领域的学术研究、展览、会议及讲座活动,为国内学界和业界打造一个深入研究贝先生建筑思想的平台,共同推动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的全球传播与代际传承;同时深化双方在建筑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领域的战略合作。
签约仪式之后,贝礼中先生与同济师生座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黄一如、卢永毅、张鹏、王一、钱锋(女)、王凯等多位学者深情回忆了贝聿铭先生与同济的许多往事,贝礼中先生深受触动,他说,“希望父亲的作品能在未来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中间继续产生共鸣,希望研究中心能够激励新一代建筑师发扬我们在建筑领域的热情与创造力,并推动建筑文化的进步。年轻的学生们学习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制,也不是为了建造出外形相似的建筑。关键在于领会他所坚信的那些根本性的设计原则。建筑不仅仅是对历史、时间、空间以及功能的体现,更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当下而设计的层面。真正重要的是,建筑应当成为跨越更长远时间维度、融入历史长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