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


时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第八届“最可爱老师”系列特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此前通过同学们的第一轮网上投票,共有16位老师进入入围名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CAUP官微将陆续对16位候选的“可爱老师”进行分期介绍。

本期为大家介绍进入本次“最可爱老师”入围名单的王方戟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以及对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建议。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工学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学术年表

1990 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学位

1993 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学硕士学位

1997 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97-至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任教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C

A

U

P

 | 

 | 































图片

社会的高速发展改变着建筑学的存在状况。相比20年前,无论是建筑学教学还是实践都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希望新时代中的建筑学教学能够为下个时代积累下含金的沉淀。




Q: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


我本科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也就是现在重庆大学的一部分。那时候读研的人很少,毕业时我也没想读研,本来按照分配要去西南院工作,但政策突然改变,不让考研,只能推荐及保送。由于可以被推荐,我就选择了同济大学。报名后,同济叫我来面试,我就从重庆坐了近两天火车来到上海。我们那年只有四位外校同学来面试,朱谋隆老师(后来是我硕士导师)主持面试。老师们问了大家一些问题,后来又做了个快题,题目是在上海老城区街道转角做一个底商上住的小建筑。面试后我又坐了两天的火车回去。等火车坐到重庆之后感觉再多坐一两天也无所谓了,真是一种身体跟火车融为一体的感觉啊!

后来同济给我发了录取通知,说是录取了两名,但开学后发现面试的四位同学都来了。那时候可能想读研的人不多,名额过剩,所以我们四位外校的最后都被录取了。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考了博士。那是1993年,学院来问我想不想留校,边读博边工作。但我那时特傻,觉得纯读博的话未来会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就没有选择留校。我读博师从戴复东先生。不过纯读博的好处就是比较自由。读书的时候戴先生推荐我到约翰·波特曼事务所实习。事务所规模很小,负责的建筑师带着我们,从现场踏勘、场地分析、各个阶段的设计、模型推敲、到最后表达,各方面的工作都做了。回想起来那时候帮助我迅速得到了实践上的认识和学习。最近我们做了一些场地很复杂的山地项目,设计中最基本的处理山地关系的方法,就是当初跟着事务所的美国老师学的。当时事务所做了一个重庆的项目,我跟着老师一起把场地的等高线梳理出来,然后做模型,然后将建筑按着等高线的关系进行组织,逐渐就将建筑镶嵌进了很复杂的山地环境。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处理再复杂的山地环境也能得心应手。

我1997年博士毕业时还是决定留校。那时候留校就不太容易了,学院叫上我们4位申请者一起面试,还画一个快题。快题应该是赵秀恒老师出的,是在一个海边沙滩旁做一个度假酒店。那时候比较迷福斯特,做了一个平面月牙形的酒店。画快题的时候,我们被分头叫到另外一间房间面试。记得那天特别冷,冻到手画图都画不动。面试的时候有伍江老师、莫天伟等老师。由于天太冷,画图又很耗能,面试的时候我冻得发抖。就记得莫老师问我:“诶,我们这么一个小小的面试你都要发抖,那你以后还怎么能当老师啊?”但最后可爱的老师还是放我过关,让我做了老师。

我刚当老师的时候,设计课应该怎么教是由年长的老师来带我的,比现在的新老师幸福。现在的新老师来了以后似乎都是野生放养,自己想办法来教。当初带我教学的是王伯伟和吴长福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很能教。记得有一次,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的方案要挖一个地下室,这个项目不是很适合挖地下室,加上那时候还是经济紧张时期,什么挖地下室啊、做电梯啊、钢结构啊都是过于奢侈,有点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位同学的方案里挖了地下室后,我就请教吴长福老师该怎么辅导。吴老师说他挖地下室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然后需要处理好设计上的关系。吴老师示意我要给同学们自由,因势利导。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那时候我就觉得好羡慕同济的同学们,本科设计阶段就有很多很好的老师来带设计。


图片

董屹老师抓拍的王老师与胡滨老师在三好坞茶室课间聊天



Q: 您在教学经历过程中有没有

特别令您难忘的事情?


常青老师做建筑系主任的时候曾经以学校柔性引进的方式,为我们系的设计教学请来过三位特别优秀的建筑师,同时我认为他们也是世界级最棒的建筑设计教师。我教学经历中最难忘的就是有机会给他们做了助教。这三位老师是坂本一成、张永和,还有一位已经过世的西班牙建筑师Antonio Jiménez Torrecillas,我们管他叫“老安”。这三位建筑师每位的建筑观、设计方法、设计教学法都非常不同。给他们做助教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自己翻书本琢磨的学习完全无法比较的。

比如在与郭屹民老师一起跟坂本老师上课之前,我在设计教学时总是觉得自己是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知识,设计课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给坂本老师当助教之后,我突然感觉到,大部分所谓的知识都是相对的,不是有了知识就一定能做好设计。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寻找思考的路径及逻辑,才能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做出好的设计。但是这又不是什么想法都可以被鼓励的意思。作为老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建筑观。上课的时候要观察学生的个性,理解了他们个性,就能听透他们言语中、思路背后的深层意思,最后以自己的建筑观为基础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评价。在常理和共识上认识,而不是按照老师心里的黑箱标准进行辅导,这样学生才会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在自己认识之上做出经得起专业性要求考量的设计在跟坂本老师教学之后,我感觉到自己会教设计了,同时也会做设计了,而且在思考的层面上看可以做得很轻松。

以前你总想灌输给学生某些东西,但又以为学生怎么什么都不懂啊。然后上课很刻苦,经常拖堂,总觉得要给学生多讲一点才好。现在理解了,这不是不懂,而是在某种意义上看,大家本来就不在一个星球。为了相互的理解,需要找到基础的共通点,在这个共通点之上沟通,进而帮助学生在他自己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设计。这样上课就很轻松,不用拖堂。这些都是在跟坂本老师教学后得到的认识。而前面说的三位老师多多少少都是这样。因而三次助教过程是我教学中最难忘的经历。


图片

王老师在实验班3年级设计作业最后评图时与老师们讨论教学



Q: 您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什么样的呢?是一个什么样的相处模式?


没有很大隔阂,就像朋友那样吧。不过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讲,但学生自然会觉得老师高高在上,隔阂总是有的,慢慢来吧。不仅师生关系,我们现在做设计也是类似,这跟我读书时想象的未来完全不同。读书时以为建筑师需要举着带有自己个人logo的旗帜的。也是跟坂本老师他们学习后才理解,建筑设计可以跟教学方法一样,在大家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思考。因为好的思想不一定诞生在有经验人的脑子里。跟教学一样平等的讨论能带来很多靠自己一个人完全无法产生的点子,最后让设计成果具有密度。


图片

辛苦的设计课程结束了,大家庆祝一下



Q: 看您在之前的采访里有讲过一些关于

建筑案例收集和建筑实践之间的关系。

您能不能给同学们推荐一些在建筑设计

前期比较高效的案例搜集的方式呢?


照片基本都无法再现体验,因为人对空间的体验带有时间性。大多打卡点给人的实际感受,真的就在那几张照片之上。过于相信照片的话,你认为你理解了图片上的东西,实际上现实不是这样。真实生活跟影像可以传递的东西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分析案例不能仅看照片上的感觉,专业分析需要从还原空间体验开始。我跟同学们一起分析案例的时候一般先分析技术图纸,按照图纸想象建筑的实际尺度及结构。然后也需要做模型或建模。到这个模型里去走一走。虽然从屏幕中的虚拟空间去想象实际体验,尤其是身体在空间中的实际尺度感受,还需要一定的经验,但起码我们可以从中把握到一些相互的空间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每位知名建筑师都能把握好这种身体在空间中的感受。现场感觉比照片感更好作品也不多。很多建筑还是照片拍出来很好但是现场感受一般。所以案例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尽量还原吧。还原的工作做得多了以后,看图纸,再比对照片,分析照片拍摄角度,比对尺度之后,就能相对准确地想象出实际效果了。


图片

王老师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上



Q: 我们平时做设计课的时候,老师会避免

我们去过度关注那些小的空间感受细节,

主要还是要从宏观去把控一个建筑设计。

所以您认为我们设计的时候

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


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同时面对几条平行的线索,比如刚才说的体验,另外还有如建筑跟场地的关系、功能排布、造型形态、结构关系啊这些。我最初做设计的时候学的是先把功能分成块,把这些块组合起来,在组合的基础上做立面。但这种从功能合理性出发的方法往往不是很有效。因为满足功能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现在有很多例子是把以前的厂房改造商店、博物馆、或运动馆之类的。厂房空间并不是为博物馆的功能而设置的,但它为什么能很好地容纳博物馆及其他这些功能呢?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仅仅以功能合理为理由开始设计的方式是不合适的。所以,设计开始的时候无法仅仅盯住一个点,这时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后退,退到眼睛能同时看到前面说的几条平行线索为止,在这样的范围中以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考虑来开始设计。

但是设计开始的时候确实又需要重点。不能各个线索同时开始。我个人认为这时候需要类似“概念”或者出发点或者其他你愿意用的什么名词的东西出现。这是一个能在第一时间把项目中的主要线索整合起来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各个次要的线索也能逐渐被统筹进设计之中。只有有了这个所谓的概念成立了,才能逐渐为其他发散性的东西找到位置。我感觉到这是做设计的一个简单的方法。我最初通过读坂本老师的书,观察他的教学,听他讲对各种建筑的评论之后,逐渐理解了这样的设计方法。

当然这个称为“概念”的东西,本身也是松动的。因为每个项目的具体条件不同,重要的线索也就不同。再拿刚才我说的厂房改博物馆这种建筑为例,把博物馆放进厂房,其实是看中了厂房的空间氛围,也就是以空间效果为先的一种思路。但我们确实也可能从功能开始,也可能从结构等等开始这个“概念”。项目不同,想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无论从什么开始,总归有一个开始,有一个带动了最主要线索的动机。


图片

采访中的王老师



Q: 您对建筑学的同学们有哪些忠告吗?


我们脑子里有很多局限,假如有忠告的话,应该也是不太靠谱的吧。现在世界的特点不是很“卷”么?比如在专业学习中,大家现在可以掌握非常多的信息啊,知识啊,技巧啊什么的。其中很多我大概都是毕业很多年后通过工作才逐渐了解的。这也是卷的好处吧,大家能这么快就理解到这么多的东西,所面临的状况当然就非常不同了。我感觉大多数前辈的情况对于大家的参考性都不是很强。跟着前辈随大流的话,可能很快就会感觉到一种被动。只有清醒地辨别周围,主动进行塑造,再加一点点对自己喜欢东西的坚持,才能寻找到自己与专业之间的一种开心的关系吧。



Q:当您收到这个“最可爱老师”评审入围的消息,您有什么感受吗?


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还有更该获评的老师因为评选方式的原因没有入围。这次活动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同学们的评选。但每位老师在不同的课程上,跟同学的接触面就不同。那些跟同学们,尤其是跟低年级同学接触面小、平时更多参与小组教学的老师就不是很有机会让同学们认识到。所以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认可,也真切感觉到这更是一种代表吧。




代表成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地制度演进与村镇空间格局变迁的互动机制研究——以浙江地区为例”



《小菜场上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级实验班2012年秋季作业集》,王方戟、张斌、水雁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建筑教学的共性和差异——小菜场上的家2》,王方戟、张斌、水雁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小菜场上的家3》,王方戟、张斌、庄慎、水雁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 《田林新村共有空间中的一处及共生——小菜场上的家4》,张斌、王方戟、庄慎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 《用设计认知城市——小菜场上的家5》,庄慎、王方戟、张斌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鹮环(博风建筑)


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中将观鸟塔与湿地博物馆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建筑


七园居(博风建筑)


利用传统木构民宅改造而成的山村小旅社


田畈里(博风建筑)


田野中小旅社的外围有一圈坡道,从院子里顺坡而上,可以直达屋顶,去欣赏四周延绵的山景


深圳龙岗下雪村小学

(博风建筑,设计竞标第一名, 2021-)


以堡垒般实体遮挡城市交通噪音,以剖面的腾挪创造丰富的内部体验


西部(重庆)科学城含谷学校

(博风建筑,设计竞标第一名, 2022-)


将复杂的学校建筑镶嵌进重庆陡峭的山地,并在校园中央塑造出宽敞的绿谷




学生评价


在我眼中,王老师是一个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火星人,他会跟同学们一起轰趴玩游戏,还会关心一些星座八卦,发一些可可爱爱的表情包,跟同学们关系非常近。我觉得他就像我们团队、我们工作室的一个火星人队长,带领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些建筑的新方式。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真的和同学们平等地去做设计。我们当时在做一个竞赛投标,每个人都要出方案。王老师自己也有一个方案,在给甲方汇报的时候,他为了不让甲方发现是他自己的方案,以免影响甲方的判断,把这个方案交给我去汇报,让我说这是一个同学做的。所以我就感觉他真的很平等,就是在跟同学们一起来做方案。感觉他对建筑也是非常的热爱,所以才能有这么一种方式去表达。

非常感谢王老师能收我做研究生,王老师的指导让我们提升很大。然后我就代表所有同学催一下王老师的下一场讲座。因为王老师每次讲的都不一样,大家都非常期待他下一次讲座会讲什么,所以希望王老师快快做讲座。


—— 学生  任晓涵



我觉得老师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平时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都非常的关心。我认为他一直是在做一个简单但是又很困难的事情,就是告诉大家建筑学应该怎么学。他一直在思考建筑学应该怎么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老师在这条路上,一直在持续的探索。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研究生毕业后,老师有帮我联系过一个工作室。但是当时去面试了之后,对方很久都没有回复,我也很着急。老师平时都很忙,但是百忙之中依然会抽时间来关心我,问这个事情后来发展得怎么样,对方有没有来联系我,我觉得特别感动。

想对老师说,老师不要太操心了。因为感觉他平时比较累,工作到比较晚,希望老师多多保重身体吧。


—— 学生  袁烨



采访 | 张巧艺

参与者 | 薛泽鑫  黄蓉俏

编辑 | 张嘉宁

审核 | 陈秋杏 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