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论坛一:教育与科研

主持:卓健、程遥

秘书:周新刚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助理教授陈雅薇校友带来了题为“规划教育和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城市面临的挑战: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为例”的报告。详细介绍荷兰为应对气候变化,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对城市化挑战的策略。同时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于合作模式上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刘杰校友带来了题为“交大建筑二十年——从科研,实践和教育谈起”的报告。介绍了刘杰校友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研究与现代应用转化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交通大学建筑学今年来的发展概况,并提出了与母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方面未来应进行更多交流的期望。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院长助理郭飞校友带来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规划设计实践以龙陵县邦腊掌为例”的报告。以龙陵县邦腊掌为主要实践案例,从项目前期政策研究到现状分析,以及后续的各项开发方式与评估体系,从零到一展开整个项目的蓝图。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角度为大家展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系主任彭坤焘校友带来了题为“静看花开花谢——兼议规划学科的快与慢”的报告从三朵花的角度讲述了当今规划学科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应有态度和对策。在信息爆炸时代,为师生理清思路和方向。同时也介绍了规划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政策制定与学科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最终归结于以人为本的发展和规划的价值路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带来了题为“包容发展与无障碍城市”的主题报告。论述了从老龄化危机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再到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并提出了建设“包容性城市规划建设联合研究平台“,介绍了学科共建,知识库建立,宣传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胡莹校友带来了题为“纵向拓展与横向联合——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研究生设计课的探索”的报告。主要讲述了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和建筑学研究生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毅校友带来了题为“云南民族地域建筑教育的课程设置线路”的报告。介绍了根据云南当地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安排了一条地域特色教学路线。并介绍了教学方面的改革成果与挑战,为构建地域化建筑教育体系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规划系主任牛强校友带来了题为“信息时代城市活动的近期变化及规划策略刍议——基于线上线下的视角”的报告。从信息时代城市活动的变化特征开始,论述了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应做出的改变与调整,构建了一种基于城市活动的动态的规划与设计思维。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副院长、风景园林学科负责人徐斌校友带来了题为“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从乡村振兴的高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展开论述,以太湖源山水田园精品线路作为实例,为师生讲述了如何结合实际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特色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实现建设良好的生态体系,促进乡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分论坛一云合影


分论坛二:设计与管理

主持:王一

秘书:谭峥


上海现代建筑科技馆馆长宋杰校友以“发挥设计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建筑科技产业化”为题,提倡在建筑设计中不断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介绍了上海建筑科技产业园、上海开艺设计集团和上海现代建筑科技馆为促进绿色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做的努力。

KPF总监丁勇校友以“从设计到建造,建筑师的全程参与”为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通过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向我们生动地传达了设计与管理的关系,及其对项目的影响。从设计前期、设计阶段、招投标和施工配合阶段四个部分讲述了为实践项目所做的努力,认为完成一个项目不是只为了交一份图纸,而是交一个完整的作品给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校友以“营屋得‘间’——几个近期项目中的空间设计”为题,讲述近期所做项目中的空间设计,用一种独特的设计视角向我们阐述了关于空间的设计理念,所分享项目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山西传媒学院综合实训楼。

乡伴文旅设计院院长郑光强校友以“设计改变乡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践与探索”为题,主要分享了四个乡建项目,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进行乡村建筑实践,认为新时代乡建需要的是“全过程、陪伴式”设计服务,一个优秀的全过程乡建设计团队需要策划、设计、建造、经济、运营等方面的能力。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规划总监邹钧文校友以“黄浦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思考”为题,从全方位的视角讲述黄浦江公共空间如今的美好成果之下20年“不忘初心”的长期工作,从2002年《黄埔江两岸地区优化方案》到2016年《黄埔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再到2018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打通滨江断点,消解防汛墙高差,链接腹地,聚焦场所,增加设施,改造出宜人的黄埔江公共空间。

迈柏(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余畅校友报告的主题是“‘城市更新’之公共空间,致力于:城市公共生活的回归”,主要展现了街道的回归,以宁波骆驼福业街示范街区创建为例进行阐述,生动展现了一条普通的街道如何在设计与管理之下变成一条受欢迎的文明示范街道。

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灏校友以 “江南营造”为主题,探讨了传统空间、传统建筑对建筑实践的影响,以传统绘画的形式串联近期的项目实践,展现出对传统木构建筑与现代建造相结合的深入研究。

上海灰空间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刘漠烟校友以“城市旮旯计划”为题,从计划制定、基地选址、空间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讲述,展现一个青年建筑师对于城市空间、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所作的思考和努力。

分论坛二云合影


分论坛三:创新与创业

主持:王敏

秘书:许晓青


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桂利校友以“乡村振兴的产业融合发展机遇”为题,诠释了乡村、农村、农业等关于乡村振兴的概念,然后结合实践来诠释乡村振兴具体是什么?要干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指出乡村振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让人们能够“回家”。

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昌斌校友以“崇明乡聚试验田”为题,身临现场,为我们展示了崇明稻田的场景,让我们能切身感受到乡村稻田的诗意。然后结合崇明乡聚试验田项目,介绍在稻田里联合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做的时装秀,展示实验理念。

群岛ARCHIPELAGO负责人秦蕾校友以“用好书讲好建筑的故事”为题,通过展示“群岛”公众号、视频号以及纸媒作品,向我们介绍了在建筑媒体方面的实践。其中重点介绍了团队帮助张永和、彼得·埃森曼等一些列建筑师出版的书籍,诠释如何通过媒体来叙述建筑故事。

脉策科技董事长高路拓校友以“城市数字化的产业给予”为主题,讲述了在城市数字化的三个机遇期——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团队利用城市化数字技术等工具所做的一些实践。虽是跨界,但给本专业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启发。

上海翡世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创始人潘晶校友以“桥下空间城市更新与空间重构”为题,分享了古北黄金城道步行街、苏州河中环节点桥下空间等实践案例,向我们诠释了如何通过激活桥下消极空间来为人们创造更宜居的环境。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何嘉校友以“从更新到营造,从营造到创生”为题,展示了作为建筑师、社区营造工作者以及社会创业者三重身份所做的实践。从社区规划到社区更新,从社区营造到街区创生,他向我们传达了希望能够“为95%的人设计”的公益理念。

成都赛肯思创享生活景观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茜校友以“智慧体验式景观”为题,从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出发,引出当今智慧体验式的走向。结合彭州官渠郊野公园智慧运动秀场、成都·杜甫草堂《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四川赛区选拔点热身助力站等案例,介绍了园林体验式景观的概念、特点和内涵。

译地事务所有限公司张谦校友以“译地:译造自然”为题,通过“深圳蚝乡湖公园滨水空间与城市再生”、“深圳19.5公里海滨栈道灾后重建与景观基建”两个实践项目介绍,向我们诠释了团队大地艺术、艺术化的景观等设计理念。

新空间设计总经理谢诗琳校友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空间”为题,指出在后开发内卷时代,建筑行业面临高手如林夹缝生存、核心环节作用失效、细子行业壁垒高筑这样一个新时代之下,团队走向了全产品线、全价值链、全商业模式的新征程,创造战略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共建、数字平台的新空间。

爱创益&见山设计创始人&理事长何京洋校友以“见山设计&爱创益——上海社区更新营造创新实践”为题,介绍了社区营造的概念、社区营造师的工作内容以及社区项目的特点。重点介绍“邻里汇——徐汇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软环境提升”、“上海徐汇区·馨空间”、“上海徐汇区·长桥生态家园邻里汇”等项目,诠释团队的设计理念。

分论坛三云合影


分论坛四:新锐专场

主持:钮心毅/叶宇

秘书:单霞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四院建筑室副主任杨一秀校友以“双河镇九年制义务学校震后重建与复兴”为题,介绍了双河镇九年制义务学校震后重建与复兴的项目,阐述了从校区规划到细部构造的研究实践,创建了具有亲和力与城市记忆的校园环境。

华建集团环境院景观院副院长杨凌晨校友以“工友阿廖的故事——一个景观投标引发的设计思辨”为题,以景观投标作为案例,利用“工友阿廖的故事”串联起了景观设计方案,诠释人本活力与生态创新的理念,打造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城市空间。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更新院副院长叶锤楠校友以“城市更新:实践与探索”为题,阐述了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与思想,用基础性工作为高水平打好基础,落地性工作为强系统提供保障,引领性工作为世界级定义标准,并用多个实践项目进一步展现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衣霄翔校友以“与自己的专业交心”为题,分享了时代背景下城乡建设发展历史与动向的解读,并结合自身“三同”研学经历,表达了对学科发展的信心,认为城乡规划参与主体将趋向多元化、更新模式将趋向多样化。

HCCH Studio主持建筑师陈昊校友以“工作室的第一个三年我们在做什么”为题,介绍了hcch studio从2018年成立至今所参与的项目实践,从“江边不做喷淋的3000平办公楼”、“风貌区内没有花园的独栋”等独特的建筑项目到对高密度城市的思考,同时展示了艺术装置与室内设计项目,体现了工作室的发展潜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助理研究员徐琴校友以“从空间生产到场所营造——日常生活的回归”为题,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空间认知、主观感知、自我认同,并应用在场所营造中,利用城市分析技术,创造具有日常记忆与特色的城市空间。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杨天人校友以“城市系统实验室”为题,从筹备背景、工作探索、计划与机会三个方面介绍了香港大学城市系统实验室,实验室正向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终端)、云(计算)的方向发展,为未来空间的模拟推演更多的可能性。

UN-Habitat 项目管理主任助理任婧校友以“从规划院到国际组织”为题,通过在jpo(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 program)项目选拔中实现了从规划院到国际组织的从业经历,介绍了在un-habitat(人居署事务所)的工作日常与建设可持续发展、弹性与包容的城市的工作职责,带来了国际化的学科视角。

合肥工业大学实验教师郭喆校友以“数字技艺下的文化传承”为题,讲述了融合美学与思维,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挖掘中华文化中可植入的数字技术空间的探索。并介绍了传统智能的多个研究项目,旨在以数字技术作为记录技艺的载体,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分论坛四云合影


文稿 | 王昕哲 黄蓉俏  陈秋杏  杨书涵

图片 | 张鑫宇  张雪  赵思祺  胡怡冰

编辑 | 陈秋杏  张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