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现代性:一个演进中的计划

“中国-巴西建筑论坛”


   本次中国-巴西建筑师主题对话由两位实践建筑师和两位建筑学者作为主要演讲嘉宾,他们是工程院院士、建筑师崔愷,建筑师马塞洛·费赫兹(Marcello Ferraz)、拉美建筑研究专家裴钊、巴西建筑历史学家雷纳多·阿奈利(Renato Anelli)。李翔宁教授主持本次对话,卡洛斯·爱德华多·考莫斯(Carlos Eduardo Comas)教授、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主席露易斯·诺埃尔·格拉斯(Louise Noelle Gras)教授、南大河州联邦大学玛尔塔·西尔维拉·佩肖托(Marta Silveira Peixoto)教授等参加对话和讨论。


   崔愷首先演讲,他通过江苏南京园博园项目案例翔实精彩的介绍了“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在该项目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策略与基本原则。园博园位于南京郊区山地,原址为水泥厂及其矿址,是南京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历经历史岁月,现状已衰败陈旧,而矿址亦给山地景观及地形留下巨大破坏。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秉持呈现新型绿色建筑的新美学理念,通过园区规划与保护性更新设计,使该大型工业遗产转化为集园博园主展馆、未来花园及酒店等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崔愷认为在该项目中,“修复”(renovation)的对象不止是建筑物本身,同时也是在修复与自然的关系、重建自然联系。本土工作室引入加固利用、新旧反差、宜人半室外空间、绿色办公空间等策略,利用轻技术、巧构建和新材料,在短短两年内将其从一片巨大的自然“伤疤”转化为有丰富室内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亲密关系的园博园区。



   马塞洛·费赫兹(Marcelo Ferraz)通过两个尺度不同的项目介绍LTDA巴西建筑事务所的设计理念。首先是在南大河州伊洛波利斯(Ilópolis)市建造的面包博物馆(Bread Museum)。这个只有400平的博物馆是为19世纪末来到巴西的移民后裔建造,它从意大利、德国等移民留下的木房民居中吸收建造的方法和灵感,并与制作面包的碾磨器具、水渠、落地玻璃以及树等一起,创造出一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日常界面。这座面包博物馆因而也具有一种围绕日常饮食生活的集体、温柔气质。然后是圣保罗市中心建造的艺术广场(Praça das Artes)。这座广场原本是城市高楼中间一条狭长破落的仓库地带,LTDA巴西建筑事务所与艺术家合作,将其改造为舞蹈、展览、教育等功能的文化中心。费赫兹带着城市为何而建、为谁而建以及如何建造的基本问题,一改该空间最初消极逼仄的城市缝隙感,使其空间连续通透,建筑界面与历史城区契合而气质低调朴素,并为城市创造了难得的舞会厅。



   历史视野下的建筑现代性观察是对当下实践知识的回应。裴钊透过比较性视角,首先从早期中国和巴西建筑师的交往开始,修正中国和巴西建筑界之间没有关联的一般性印象。裴钊介绍了梁思成与尼迈耶为代表的中巴建筑师会面,以及他们各自对古典传统的重视等。同时深入挖掘了科斯塔对澳门的关注以及1960年代中国建筑界对巴西等拉美国家建筑的引介等史料,并引入案例比较分析科斯塔和梁思成这两位现代建筑开拓者对各自国家建筑路径的探索。第一组是科斯塔设计的公园酒店(Park Hotel)和梁思成设计的仁黎公司铺面。第二组是教会博物馆(Museu das Missões)和鉴真大和尚纪念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巴西和中国建筑的早期现代建筑探索路径。


   雷纳多·阿奈利(Renato Anelli)则从全球史视角出发,重点介绍了巴西现代建筑如何探索自身民族身份的历程。他的演讲首先从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全球殖民历史开始,以艺术史方法展开美术与建筑的互动,并以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丽娜·波·巴尔迪(Lina bo Bardi)、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等重要现代建筑师作品为例,回顾巴西在追求现代性中如何保持传统并探索自身身份。最后阿奈利回应了“现代性:一个演进的计划”这一论坛主题,对马塞洛·费赫兹、马丁·克鲁隆等本次论坛演讲嘉宾的建筑设计进行评论,分析他们设计中与上一代建筑师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在评论和讨论环节,李翔宁认为南京园博园项目的设计策略呈现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的显著特点,即在解决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问题同时,同时也在修复矿业给地表所遗留的巨大“伤痕”。同时整体来看,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遗产改造正成为两国建筑师对话的共同主题。这一点无论在费赫兹跟随丽娜设计完成的SESC 庞培亚工厂改造(SESC Pompéia Factory),还是LTDA巴西建筑事务所完成的圣保罗艺术广场都可以看到,两国建筑师在该领域所展现出的不同设计策略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李翔宁认为裴钊的研究展示出梁思成和科斯塔各自的传统与当代结合策略,呈现出两国建筑现代探索路径之间的关联性和比较价值。阿奈利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巴西建筑师的代际传承与现代性知识的演进特征。两位学者的演讲都涉及代际环境中的现代性探索,值得作进一步讨论。


   围绕代际“演进”问题,各位演讲嘉宾提出了丰富的见解。崔愷立足中国本土,认为近几十年中国建筑界关于传统和当代建筑的取向正逐渐转变,对历史的尊重愈发从方法层面逐渐走向态度的深切意识,传统和现代在建筑层面的共通性愈发明显。费赫兹则以在地(local)为出发点,认为对传统中基础性部分的反复提炼与保持,是他创造与传统关联、继承上一代建筑师传统的重要手段。阿奈利聚焦现代性知识演进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识,提出关键是分辨什么是需要保留并发展的,一种新的意识(Sensibility)非常重要。裴钊则认为传统的力量可能比想象更加强大,现代在这种基础上也是一种新传统。考莫斯总结本次对话,他提出景观议题正逐渐成为论坛一个关键词。如何看待自然、建立和自然的关系是这次对话和之前对话都清晰表现的话题,尤其崔愷设计中的自然意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同时他认为认为中国和巴西建筑之间确实有以往被忽视的联系和共同兴趣,目前论坛正呈现出比想象的更加丰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