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江南,是一种世界性语言;水乡,是一缕共同的乡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乡村振兴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图片

11月12日,“2022元点设计论坛暨大师联创工作营”在昆山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建筑学院及美国贝依多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意大利Studio Kuadra、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共同发起,雄大设计港和昆山滨湖新城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昆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锦溪镇人民政府支持,旨在凝聚设计力量,汇聚大师智慧,共议江南水乡的空间语汇、演绎昆山乡野的美好画卷。

图片

论坛会场位于昆山之链缘甸段的“元点会客厅”内,“昆山之链”首链段从此处开启。“会客厅”所在的建筑是原昆山电瓷厂,此次结合论坛,进行了快速、适度的改造。同时,场地上的配套用房也是大师工作营的设计对象,“渐进演变”——在传统中演绎当下,可以说,会场本身的变化就是昆山之链的缩影。

01. 主旨演讲

围绕“建造一种新的传统——新江南空间的当代演绎”论坛主题,十位发起人呈现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带来了视角独特、维度多元的乡村美学观点和乡野设计图景

《江南 未来》

Franz Pesch|德国城市与国土规划院院士、ppas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创始人、董事长

张宁|ppas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合伙人、中国区负责人

田野、村镇与城市都在生长中变化着自己。江南也不例外:过去四十年既有生长的蓬勃,也有失去的魅力与天真。设计小镇不应该仅是昆山滨湖发展的引擎;更应该是反观过往,用行动探索江南未来之美的独特机会。在初步构思中,小镇将具有四点鲜明的个性,舒展、璀璨、倚翠、荡漾,这些个性将伴随着设计的深入逐步显现,最终成就小镇未来江南之美的浪漫画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南水乡  当代重构》

孔宇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译与重构是建筑学演变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命题。古代江南营建体系是一部自主发展的历史,然而,进入近现代时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式微。如何解决由于传统基因缺失从而导致建筑文化延续的无根性现象,是当代建筑营建面临的关键问题。孔教授以合院为例,解读其空间组织与形式生成规律,并结合当代实践案例与古镇调研,讨论转译与重构的策略与方法。最后探讨了对于传统合院当代重构的探索,将视野引向遥远的古代江南营建体系,寻找在近现代文明的迷雾中被掩盖的传统精华,将目标指向未来范式。图片

图片

图片

《探索设计之美——江南设计小镇总体规划构想》

祁涛|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森设计执行总建筑师、上海创作中心总经理

主旨报告从项目分析、设计愿景、设计策略三方面,对于设计小镇一张蓝图整体规划展开讨论。一方面,设计小镇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定位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大,有条件打造世界级的江南水乡小镇;同时场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自然风貌、丰厚的人文底蕴,这是设计小镇高起点建设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原有水乡农田发展建设世界级的湖区产业小镇,从产业发展、环境品质、交通设施等方面亟需提升。祁涛先生围绕设计小镇的建设目标,溯源江南水乡的人文及自然景观特征,从自然之美、原真之美、活力之美、艺术之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演绎设计小镇当代新江南美学的探索实践。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然建造——用艺术点亮城市与乡村》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城乡不断发展扩张,如何基于发展需求和资源基底,探索可持续的多样发展路径,使城乡空间与自然生态、城市文化建设联动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议题。当下,美学建设走入人们的视野,空间魅力成为城乡竞争力的一部分,设计力量和艺术创作正在为城市和乡村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艺术设计实践能够立足历史文脉、结合时代需求,对城乡文化、地域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精神塑造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李翔宁院长以城市公共艺术事件和集群设计推动城市建设的实例,分享城乡发展与设计相互融合共同驱动的新思路。图片

图片

图片

《迈向可持续的新传统》

孙一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今天的城乡结构中,尽管城市中心已经不在传统街巷里,但是最吸引人的,无论是从生活还是工作,都还是在这样的区域。实际上,当我们探讨新传统、新的建造方式的时候,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乡村这个特殊的空间,我们希望把可持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只有可持续才是未来乡村能够真正”活着”演进的方式。我们不应该急于把自己的个人喜好设计方式,在乡村留下“遗址”,尽管这是最难的,对于我们团队来说还是希望在这个方向上去继续努力。

图片

《生息营造——自然生境和活态传统中的乡村实践》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耕与建造曾经是人类可以祈求的最好的工作,人们根据自然的生息和地境的脉理劳作休养,人的需求与自然的给予取得平衡。以“生息营造”为引导理念,张院长从自然生境/风土生息,原生材料/当地工艺,自组织更新/可持续发展,在地实践/国际视野,社区复兴/乡村再造5个话题,阐述如何通过在地实践,以当代视野反思传统,以切身经历触摸土地,体会建造与场所、风土及人的关联,以及更为根本的,寻求对人与土地、生产与生息、建造与自然间关系的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艺术·乡村·共生》

陈屹峰|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乡村是有机生命体,乡村振兴是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在建成环境更新的同时,乡村也需要新内容的注入。当代艺术受众广泛、传播性强、场地适应性好,它可以通过乡野艺术展示、艺术家在地创作等手段介入乡村振兴。借助与当代艺术的共生,乡村能够转变为艺术和文化平台,从而获得新的活力和增长点。基于小镇整体定位,在保留场地记忆的前提下,计划将废弃厂房转化为小型艺术中心。通过置入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室内外展场、多功能艺术讲堂以及艺术家/设计师工坊,把封闭的闲置生产场所活化为开放的文化活动空间,作为江南空间当代演绎的一个新尝试。图片


图片


图片

《元点之源》

许明|贝依多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图片


图片


图片

《意大利乡村振兴经验及Kuadra在中国的乡村振兴相关经验》

Manuel Giuliano |意大利Studio Kuadra设计总监

张帆|意大利Studio Kuadra中国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最脆弱、最复杂且又最清晰的农村环境,乡村振兴概念已成最具共享性和思辨性的建筑对话主题之一。Kuadra尝试建立起一种条理清晰、持续稳定的设计方法: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及历史的情况下建立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基础,因为农村环境的现状之内,各类要素将被精心梳理、充分发挥,环境的新陈代谢从不停顿。设计师的首要职责依旧是了解场地历史,是历史引领我们行至此处,历史亦将引领场地走向未来。同等重要的是设计方案的可识别性,只有创造新的关注点才能创造未来。

图片


图片

《农业、食物与未来的数字化生活》

张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的现代化工业由工业时期人远离自然,到后工业时期人去接近自然,但还是在消费自然和景观。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是可以把农业生产和最现代化的数字生产结合在一起。昆山作为我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之一具备丰富的资源和生态体系是适合被打造成农业、食物与未来的数字化生活为一体的未来新区。宏观尺度上整个包含在昆山之链之内的园区应该是一个完全以新型数字农业技术来支持的园区,将具备文旅体验化功能的园区。整体规划在不改变农田机理的基础上,加强现有的交通体系及流动性,贯穿整个园区。不再从新规划整片园区以及改变原有的土地性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圆桌论道

图片

在“圆桌论道”环节,论坛发起人分别从江南空间的当代性、建筑遗产、生态议题、中国乡村、江南文化及中国文化在全球视野下的潜力等角度进行了热烈探讨,为昆山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案,为昆山优化乡野环境、完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探寻新思路、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03.大师工作营

图片

为期三个月的大师工作营将深入挖掘昆山江南水乡底蕴文化,对昆山之链首秀之地、江南设计小镇中的10个存量空间展开设计创作,讲好昆山故事、推广昆链品牌、演绎江南美学,提升昆山整体城市品质。


04.元点设计展

李翔宁院长为昆山市领导及与会嘉宾导览展陈

“元点设计展”主题为“互(沪)聚淀湖心,原(缘)来江南美”,全面、系统展现昆山之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