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
【作者简介】张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1.健康城市关乎人民福祉
人类文明的出现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城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诞生地和集聚区之一。城市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待,对城市的快速发展总是充满着乐观判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即是代表性标志。
然而,当人们以为城市总是会带给世界更美好的生活时,城市却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贫困等众多城市问题,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这次出现在我国中部大城市武汉由不明原因导致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迅猛,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巨大,成为了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到重创。显然,这也是一次出乎意料的城市危机。
回顾历史,在现代社会之前,由于卫生条件太差城市经常遭受疾病和瘟疫的光顾。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给病毒传播也提供了捷径,带来过风险和灾害。在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风调雨顺”的时期人们似乎忘记了城市的另一面。
事实上,城市是一个集聚或隔离人口的场所。城市可能是富人天堂,也可能是穷人陋室,更简单地说,城市是“好的”或“糟的”居住地。不可持续的城市化正在损害人类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人民福祉和环境健康。
2.全面提升城市可持续性
在社会上忌讳探讨城市问题的时候,2015年12月,时隔37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我国“城市病”蔓延加重的各种现象,会议文件“为城市把脉治病,并开出了药方”,要求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正如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所评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加速变化的全球化和多样化时代,城市问题几乎是人类面临所有问题的聚集点。”
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成为重要历史使命之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正是因为城市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决定性的大趋势,城市被认为是建设更加可持续世界的基本单位。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政策措施、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城市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的还是物质的,都是自然城市化历史-地理进程的结果。而这个被称为“城市”的社会自然混合物也充满了矛盾、紧张和对立。城市是有机生命体,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维度切实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如何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建设管理可持续的城市,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实现。
城市保护(urban conservation)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城市保护的目标是将从前人那里继承的建成环境资源尽可能完好地保护并传交给后代,而且在无损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价值提升。通过延长既有建筑使用寿命并科学评估新的开发建设总量,可以实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建设环境友好的人居空间的规划愿景。
3.规划应当关心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规划建设、空间治理的基本价值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可持续性已经成为规划政策和管理实践的试金石。英国《规划政策声明1》(PPS1)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支撑规划的核心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这样一条简明的观念,确保每一个人,现在和未来世代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空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基础,也是需要保护和发展的物质环境资源。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和建成环境科学管理的基本遵循。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人们需要全面认识城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认识到城市整体环境的综合价值。土地不只是具有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更具有城市发展不可欠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认为:规划师的任务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做出贡献,其结果导致规划师具有了对于人工环境生产、维护和管理而言的权力,规划应当为了稳定而进行干预,为“平衡增长”创造条件。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这些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划过程必须是开放的。
规划师包括未来的规划师们,需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城市在人类经验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就无法使它们发挥积极作用。城市有其自身的生活和生命,人们不能也不应该随心所欲地改变城市的物质结构和道德秩序。
来源:同济新生院济美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