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布袋教授”杨贵庆为最美科技工作者实力代言

2019年6月25日-27日,包括文汇报、澎湃新闻、青年报、周到上海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我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事迹,杨贵庆教授七年来深耕黄岩,用身体力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于今年5月荣获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本文特精选相关报道内容,看布袋教授如何为最美科技工作者实力代言。

大教授是最可爱的村里人

肩背布袋,手拄竹杖,讲台上意气风发的大教授,在田间地头却俨然成为了裤脚带泥的村里人。每月2次,每次2到3天,从上海赶到浙江台州黄岩区进行实践指导,这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已坚持了7年之久的“课外作业”。

星期二,在给学校里的学生讲完课后,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刚离开讲台的杨贵庆快步走向了地铁站,直奔虹桥火车站而去。在虹桥火车站候车时,他喜欢吃真功夫的简餐,也曾跟学生打趣道:“功夫就是这样吃出来的。”

风尘仆仆赶赴黄岩,到宾馆已是晚上11点。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将和往常一样,深入到黄岩的田间地头里去,发放调查问卷、指导村民修缮房屋、用智慧“擦亮”历史建筑……事无巨细,他总亲力亲为。

洗得泛白的布袋是他的“标配”,随身带着,里面尺子、水笔、铅笔、白纸一应俱全,随时可以画图;永远有一张日程表,每完成一项用红笔划掉;还有风油精、护伤膏等野外调研急救用品……当地人也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布袋教授”。

星期四晚上,他将乘高铁返回上海,两天的奔波暂告一段落,但远远没有结束。从2012年以来,这位“布袋教授”带着团队用脚踏遍了黄岩的各个角落——他往返于上海、黄岩两地的火车票如今也已攒了厚厚一叠。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

自2012年底至今,“布袋教授”杨贵庆已承接了黄岩区沙滩村、乌岩头村、直街村、头陀村、蔡家洋村、瓦瓷窑村等村庄的乡村规划,其中沙滩村、乌岩头村的规划启动最早,实际建设情况也最为完善。

在杨贵庆看来,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对一个拥有千百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必须具备中国特色、传扬传统文化底蕴。

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杨贵庆催生了“新乡土主义”的理论畅想。他坚持采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方法规划乡村,给黄岩的村庄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一栋古楼、一棵古树,一座古桥……这些都是乡村的特色,要好好珍惜和保护。我们在振兴乡村时,既要反对大拆大建,也要反对修旧如旧。要帮助乡村树立起文化自信,将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呈现、宣扬和传承。这也是我们的学科使命。” 杨贵庆说。

他还特别提到,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乡村一定要避免“破坏式建设”——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拆旧建新,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给乡村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多破坏。

“有些人觉得城市都是好的,白墙是好的,于是也把乡村的土墙、砖墙、甚至石头墙都粉成白色的。难道建设美丽乡村就是给乡村建筑‘化化妆’吗?这种照搬照抄、简单粗暴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

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

作为黄岩的“乡村总规划师”,杨贵庆更像是一个“班主任”。

“有的村是七年级,有的村是五年级,去年刚刚加入的一个村,就是二年级。”杨贵庆笑着告诉青年报记者,他的“学生”没有毕业时间,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

“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要体现文化振兴。”黄岩蜜橘很有名,当地有个橘园原本叫“城市橘园”,在杨贵庆的建议下改成了“贡橘园”,3棵百年橘树成行,他起名“橘三仙”,成为一处景点。

“城市和乡村,是中国的两种人居形态,不是说有钱人住城市,穷人住乡下,农村不应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杨贵庆认为,所谓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拆旧建新,对乡村进行装修。“有些乡村把砖墙和石头都刷成白色,搞得千篇一律,乡村要有乡村的特色。”杨贵庆说,乡村振兴,不是将乡村城市化,而是让乡村现代化。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杨贵庆表示,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理念和审美不能出问题。要让村民明白:乡村不应该是脏乱差、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住在乡村还是城市,也不应该是出于贫富的差别,而是价值观决定的;不应该要求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而应该让乡村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样才能帮村民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和审美,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呢?杨贵庆道出了“人才”二字。

去年2月,杨贵庆促进成立了全国首家“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致力于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

在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杨贵庆给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个学习考察团上课,他常说一句话:“小康中国不应是二元结构:萧索的乡村,光鲜的城市。”乡村振兴学院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求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因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特殊贡献,杨贵庆2018年11月被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届“荣誉市民”称号,2018年12月获选同济大学每十年一次的“感动同济十大人物”。

“杨教授不看金钱看事业,有一颗中国教授的责任与良心,他把对中国乡土文化和建筑的传承、坚守当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教授,我们欢迎。”这是台州市委常委、原黄岩区委书记陈伟义对杨贵庆的高度评价。

在黄岩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规划建设者与村民的共同参与下,“同济—黄岩”模式引领的高校人才下乡,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眼下,杨贵庆坦言自己有一个最大的担忧,那就是乡村规划师的缺乏。对此,他建议,每个乡村可以与邻近大学的教授结对子。“但是不能说‘下’乡,城市和乡村应该是平等的。”

杨贵庆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让乡村更宜居、舒适,与城市共存,选择城市还是乡村居住,根据各人喜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多年的辛劳让杨贵庆的满头青丝成了白发,但无损他的童心和淳朴。“退休后,我打算去写发生在乡村里的、与土地有关的童话和小说。”言语间,他的眼里闪着快乐的光。


来源:综合自相关媒体报道

编辑:蒋之卉


报道文章:


文汇报一个布袋、一根竹竿,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七年间沪浙两头跑,留住青山也留住乡愁

澎湃新闻“布袋教授”往返乡村与大学7年,走出乡村振兴“黄岩样本”

青年报 杨贵庆有个梦:要让乡村现代化 上海“布袋”教授振兴长三角乡村

周到上海杨贵庆:往返的火车票已经攒了厚厚一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