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9 DigitalFUTURES Shanghai


 第九届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正式开幕 

Commencement of DigitalFUTURES Shanghai 2019


参会全体师生合影,摄影@吕凝钰


开幕式现场,摄影@吕凝钰

2019年6月29日上午9:00,第九届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国际论坛系列活动于同济大学建筑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此次仪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王健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章明教授分别致予重要致辞。


01

开幕致辞

Opening speech


李翔宁教授主持,摄影@吕凝钰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主持。


吴志强院士致辞,摄影@吕凝钰


首先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进行开幕致辞,他祝贺2019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成功举办,并对参与本次工作营的导师和学员表示以热烈欢迎。


王健院长致辞,摄影@柴华


随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王健同样对参与工作营的导师和学生们表达了真诚的欢迎与感谢,并对本届暑期工作营顺利举办表示支持与期待。


李振宇院长致辞,摄影@吕凝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也致辞发言。他代表主办单位,认可2019“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思辨平台,并预祝了此次会议的成功。


章明教授致辞,摄影@柴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章明教授也受邀进行开幕致辞。他肯定了2019“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顺利举办对建筑学科的积极影响,并对其顺利举行寄予祝愿。


02

开幕讲座

Opening Lecture


开幕讲座现场,摄影@吕凝钰

吴志强院士讲座,摄影@吕凝钰


首先由吴志强院士以“建筑智能时代的设计角色转变”为主旨,发表重要讲话。吴院士指出,智能化的发展将重新定义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也将改变设计在从中扮演的角色:符合时代特征的功能适应性、适应社会组织的经济性、数字设计的新美学性以及建造与系统化的智慧性。并对近未来的信息与智能时代下设计的未来给予展望。


Prof. Antoine Picon 开幕讲座,摄影@吕凝钰


而后Antoine Picon教授以“What about huma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rchitecture”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自动化与智能时代下从虚构到现实的意义转变,以及机器与人的微妙关联。Picon认为在近未来的信息时代中,机器将以与工业时代基于人因经验的完全不同的方式介入空间设计和建造。在机器智能化剧变之中重新定义人类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与其建立有效的交流体系,并且制定供其学习的规则。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边界逐渐模糊的未来,人类将以保留机器无法取代的感性特征和选择自由的方式,不断思考与机器智能平衡相处的新模式。也正是这种持续的对人类智能意义的质疑,证明了人类无法替代的存在。


Prof. Eric Howeler 开幕讲座,摄影@吕凝钰


Eric Howeler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Signal to noise”的主题演讲,从多种多样的信息组织与传达模式背景中,结合近几年参与的多个基于社会、人因、文脉与环境多角度的公共艺术实验作品深入探讨了建筑和空间作为信号呈现和转译的界面,将信息从杂乱的数据噪声中提取出来。智能技术的,电子设备的普及,数据收集的方式,彻底改变了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师的角色应为以敏锐的直觉为大众转译信息的隐藏意义,并且重新组织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方式。


03

总体介绍

General Introduction


袁烽教授介绍DigitalFUTURES工作营,摄影@吕凝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进行工作营总体介绍。他首先简短地回顾总结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DigitalFUTURES暑期工作营项目的发展历程——自2011年创办至今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因其主的前沿性和教学的专业性,迅速成长为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增长的年度性的国际数字设计与建造盛会为活跃在国内外数字设计领域的优秀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上海“数字未来”系列活动历年报名情况,图片@FabUnion


而后袁烽教授对今年工作营的组织录取情况进行总结汇报:今年,“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2019” 活动以建筑智能(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为主题,共邀请来自17所国际知名院校/机构的工作营教学团队和会议发言人,总计28位专家学者和20位助教。本届工作营共设置12大组,共同筛选出最优秀的194位学员,录取率为29.7%


尼尔·里奇教授进行主题解读,摄影@柴华


接下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尼尔·里奇(Neil Leach)进行了有关工作营主题”建筑智能”解读。他指出本次会议与工作营将会针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信息、机器人如何建造我们的建筑,以及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如何将自身的潜力可视化等多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04

小组介绍

Groups Information


 - DigitalFUTURES2019 各组信息 -  


Group 1 | ETH ZURICH

数字张拉模具混凝土薄壳设计

Prof. Philippe Block进行G1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一组由Prof. Philippe BlockDr. Tom Van Mele带领。其主题为“数字张拉模具混凝土薄壳设计”,旨在力争探索高级计算设计方法和模具建造技术在大尺度建筑构件的设计建造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工作流程。


Group 2 | ICD STUTTGART

移动机器人的柔性建造

Maria Yablonina 进行G2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二组由斯图加特大学ICD研究所项目组Achim MengesMaria YabloninaSamuel Leder带领。F5:移动机器人的柔性建造”为题,通过实施定制的移动机器来探索集体机器人建设的最新趋势,以创造适应性空间。Maria表示参与G2的同学将进行定制的多机器人系统的组装、编排和安装。


Group 3 |  ZHA | CODE

获取/设计/交付:城市密集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Shajay Bhooshan 进行G3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三组由Shajay Bhooshan, Vishu BhooshanTommaso Casucci带领。其主题为获取 / 设计 / 交付:城市密集化的综合解决方案”。G3工作营将分两部分:一是探讨数字设计下的城市密集化的综合设计解决方案;二是借助工业机械臂进行大型协作建造生产。


Group 4 | UCL

增强现实木构

Gilles Restin 进行G4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四组由Gilles Restin带领。其主题为增强现实木构”。本组首先要开发由胶合木板建造、使用数控机床(CNC)进行铣削成型的连续性、模数化建筑构件。而后学生将会依据数字化仿真建筑元素顺序进行组装并使用Hololens监测与动态反馈。


Group 5 | RMIT

御力于形:基于拓扑优化的建筑形态生成与建造

谢亿民院士进行G5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五组由谢亿民院士、鲍鼎文严鑫共同带领。其主题为御力于形:基于拓扑优化的建筑形态生成与建造”。谢亿民教授介绍本组将通过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及其软件Ameba的讲解及应用,引导学生从力学模拟的角度思考建筑形态的生成方法。学生们将通过个人或分组的方式完成空间结构找形和优化设计,并进行3D打印,最后协同建造一个大跨度轻型空间装置。


Group 6 | USC

混合现实中的城市环境移动平台

Biayna Bogosian和Alessio Grancini 进行G6小组介绍,摄影@吕凝钰

工作营第六组由Biayna BogosianRunze ZhangAlessio Grancini带领。其主题为混合现实中的城市环境移动平台”。G6工作营将以同济大学为场地,开发一个沉浸式的移动应用程序,记录使用者进入城市的路径。同时使用者将会与建筑与城市中的环境传感器进行交互。通过讲座和实践教程,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混合现实移动应用程序,从任意标记点收集并可视化地理标记数据。 


Group 7 | TONGJI + UPenn

人工智能与建筑/城市

工作营第七组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建筑/城市,由TONGJI + UPenn联合负责。其内容可分为7-1和7-2两个小组。

Prof. Neil Leach 和 Claudiu Barsan-Pipu 进行G7-1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其中G7-1组由Prof. Neil LeachClaudiu BARSAN-PIPu所带领。该组学员将学习可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主要AI技术,掌握如何将这些技术用于Unity游戏引擎环境中的城市和建筑模拟。

  

Hao Zheng进行G7-2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G7-2组由郑豪带领。本组将对主流的人工智能模型做概述性的梳理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建成建筑的数据收集,帮助寻找最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训练一个“找形机器”,生成多特征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案。


Group 8 | CITY DATA GROUP

智慧城市决策

汤舸进行G8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工作营第八组由汤舸冯宗良黄积小(大鹏)共同)带领。其主题为智慧城市决策”。G8工作营将为所有参与本组工作的小伙伴提供城市数据团(脉策数据)搭建的数据管理系统Datamap权限及完成项目所需的海量数据集。基于人性化的设计,让学员可以在这个专业的平台上可以方便地制作可视化图表、可视化地图,以及搭建自定义的数据大屏和数据工作台;并利用实时协作功能,组建自己的数据工作小组,协同工作。


Group 9 | TONGJI

人工智能城市:图像判别模型与城市评估系统

王祥进行G9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工作营第九组由王祥于士贤带领,其主题为多场协同无人机自主建造”。G9工作营将搭建一个可供使用的多平台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案供学员进行无人机建造研究;将进行基本的无人机飞控使用和编程进行讲解以及对相关的离散组构单元的设计和切分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等。


Group 10 | XKOOL TECHNOLOGY

人工智能城市:图像判别模型与城市评估系统

何宛余进行G10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工作营第十组由何宛余、李春杨小荻带领,其主题为人工智能城市:图像判别模型与城市评估系统”。G10工作营将聚焦在特定的一个城市尺度如街道。在结合去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所训练的图像判别模型基础上,本次工作坊尝试将模型继续深化并搭建一个分析和评估系统,共同探讨该系统与设计师的交互关系。


Group 11 | UMich

全息构造

Sandra Manninger 进行G11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工作营第十一组由Matias del CampoSandra Manninger带领,其主题为全息构造”。G11工作营将向学生介绍有关AR和虚拟现实(VR)在建筑中的使用的话语背景及Microsoft Hololens和Fologram工作流程,帮助学生使用Fologram的Grasshopper插件,创建自己的AR接口,并使用Hololens组装建造一个小型的疯狂构筑物。


Group 12 | TONGJI

多材料机器人建造

袁烽教授进行G12小组介绍,摄影@柴华

工作营第十二组由袁烽柴华、张立名、刘一歌带领,其主题为多材料机器人建造”。G12工作营将围绕创新材料工艺展开,将利用机器人三维打印、纤维编织等方式实现定制单元的批量化生产,通过机器人预制单元和现场拼装的方式完成两件构筑物。


05

教学活动


“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2019”活动的主题是:建筑智能(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会议与工作营将会探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信息、机器人如何建造我们的建筑,以及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如何将自身的潜力可视化。今年DigitalFUTURES开启全新招生模式,通过新增国际本科生竞赛招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工作营课程与系列活动,同时,我们将举办“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 (CDRF) 第一届国际会议,面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征稿,并通过Springer出版会议论文集。

开幕式结束后,各组学员当日下午在导师组织下开展了初次教学活动。

各组教学现场,摄影@各组助教


今年,“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2019”活动的主题是:建筑智能(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会议与工作营将会探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信息、机器人如何建造我们的建筑,以及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如何将自身的潜力可视化。工作营教学团队和会议发言人来自17所国际知名院校/机构,总计28位专家学者和20位助教。


2019年,“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招募信息以中英两个板块在国内外多个平台上同步发布,受到了国内外顶级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自四月末启动招生以来,截至5月26日,短短一个月间组委会共收到654份报名申请,其中199位申请者来自海外院校,80位为外籍学员。申请者在教育背景上涵盖了本、硕、博、助理教授以及在职设计师,地域上覆盖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123所高校的申请者,其中包括78所海外院校和45所国内院校。


今年工作营共设置12大组,截至2019年6月3日,优秀学员录取工作全部完成。工作营各组导师和助教按照申请学员志愿,共同筛选出最优秀的194位学员,已通过邮件为他们送出工作营邀请函,录取率为29.7%。


DigitalFUTURES Shanghai 2019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数字建造工程技术中心


协办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

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


赞助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郭哲  宋雅楠 | 摄影:吕凝钰  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