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9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成果正式集结亮相了!

    同济大学建筑系2019年度毕业设计共有来自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131位本科学生参加。131位学生在26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16周的教学活动,历经开学动员、课题选择、现场调研、中期检查、深化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最终完成工作成果。

    同济大学建筑系2019年度毕业设计共有来自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131位本科学生参加。131位学生在26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16周的教学活动,历经开学动员、课题选择、现场调研、中期检查、深化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最终完成工作成果。

    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学生完成本科学习走向社会或者继续深造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的一次综合演练,也是对专业教学质量的一次集中检验。秉承传统,本次毕业设计坚持全面展示设计技能的综合演练目标,是毕业生四至五年专业学习的总结。

    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有的从大尺度的城市环境出发,逐步聚焦于小尺度的日常生活空间,有的从小尺度的建筑为起点,思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有的放眼世界展望城市建筑的未来图景,有的专注世界文化遗产再生,有的重于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激发和基础设施重构,有的偏重于乡村振兴,还有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的组织策略等等。围绕这些课题,学生们深入研究建筑与环境、空间与人、结构与建造等本质问题,体现了我们对于毕业设计教学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持续关注。

    本次毕业设计同时也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课题选择上,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前沿为中心,在建筑城规学院多学科组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新研究设计能力;在师资组成上,以学院多种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为基础,组成由领衔教授+优秀青年教师+博士生助教形成的教学团队,强调研究导向,真正将毕业设计作为研究性Studio的一种形式,突出其研究性创新的特点;在教学组织上,为了实现教师研究专长与学生志趣结合的双向选择,我们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教案公示、学生自由选题、教师择优录取,同时还能形成各课题的网上教学空间与信息发布平台,并展示优秀的毕设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评价方法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指导教师、校内评委和校外评委共同参与,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并提供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提供新的教改动力和教改方向。


2019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课题及指导老师

建筑学方向

1、鼓浪屿计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历史社区”更新

(指导老师:李翔宁,王一,孙澄宇)

2、黔东南中闪村(高别)社区修复与村寨更新设计

(指导老师:张建龙,于幸泽)

3、上海长宁区地块更新设计

(指导老师:沙永杰,刘刊)

4、同济-UCLA联合设计——连锁式大学校园

(指导老师:谭峥)

5、“滨水新生活”:漳州台商区地铁站点一体化设计

(指导老师:庄宇,叶宇)

6、新城改造3——世纪大道实验

(指导老师:蔡永洁,许凯)

7、超级校园——以社团为组织线索的超高容积率教育综合体设计

(指导老师:王桢栋,董屹)

8、小户型租赁住宅室内装配化设计

(指导老师:左琰,林怡)

9、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概念设计

(指导老师:徐风,汪浩)

10、西藏美术馆建筑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李立)

11、共康路社区提升设计

(指导老师:徐磊青,汤众)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方向

1、故宫文物建筑砖石砌体保护研究

(指导老师:张鹏、戴仕炳)

2、西安东岳庙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刘涤宇)

3、上海黄浦区典型风貌街坊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设计

(指导老师:刘刚)


展板评图评委

陈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陈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华霞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王志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姚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王红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陈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讲师

公开答辩评委

吴长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评委会主席)

李麟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谢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王海松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林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

赵鹏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副主任

程枭翀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副研究馆员

杨明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张应鹏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张佳晶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



以下展示了本次毕业设计

参加公开答辩的代表性设计作品


建筑学方向:

1、鼓浪屿计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历史社区”更新

公开答辩同学:杨天周

指导老师:王一,李翔宁,孙澄宇

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之名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却面临着珍贵历史文化被埋没以及社区文化消亡的窘境。本设计通过对历史的发掘,以曾经存在并深刻影响了安献堂地区的农业活动为核心媒介,构建了与历史相呼应的居民、疗养者及游客群体间的多元关系,引发了丰富的社区互动,进而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再构。社区文化再构的成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历史因此能以更鲜活的方式被感受、认知与传承。


2、黔东南中闪村(高别)社区修复与村寨更新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徐纯

指导老师:张建龙,于幸泽

本课题基地中闪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西部茅贡镇境内。在黎平县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易地搬迁政策的推进中,农户陆续离开村寨,大部分民居住宅呈空置状态。虽然人均耕地得到缓解,但中闪村原有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产生了严重缺损,村寨公共生活不再活跃,村寨公共空间日渐消极。

该设计旨在探究如何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赋予产业现代化的新活力。基于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经济学模式,在建筑学的范畴内提出解决方案,合理规划生态农场、修复具有地方特的农耕景观和传统民居、重构村寨公共空间和社会组织结构,提升村寨的经济与文化活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经济形态,由地缘共同体转化为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共同体。

3、上海长宁区地块更新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徐姝蕾

指导老师:沙永杰,刘刊

本方案课题为“上海长宁区地块更新设计”,场地位于长宁区天山路与古北路交叉口西侧两个地块,成员分为两组分别负责南北两个地块的二次更新设计,北地块是城市综合体,南地块是住区设计。前期两个小组分别针对各自地块的特征进行城市设计和整体规划层面的分析,再分地块推进每个人的建筑设计。

公开答辩的是南地块的住区设计,方案针对原场地需要回迁安置的712户以及整个社区的居民服务,建筑布局上延续了南地块小区的肌理,功能组织上采用居住综合体的模式,1-2层为面向整个社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3层及屋顶层的可租赁活动室以及桁架空间作为小区内部小户型住户的可使用面积补充,4层以上为居住建筑,采用8.4mx8.4m的框架,这样正好有4.2m的经济型开间,使用预应力混凝土PC构件而非剪力墙结构,一来满足地下停车位的要求,二来可以节省吊顶层的设备空间高度,给小户型住宅做新风控制系统,三来在立面上实现住宅公建化,提升居住品质。


4、同济-UCLA联合设计——连锁式大学校园 

公开答辩同学:张雅宁

指导老师:谭峥

课题要求基于洛杉矶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进行连锁式校园设计,设计出一套新型校园模式。本设计对洛杉矶河市区河段进行研究,并针对基地的萧条现状,综合周边逐渐兴盛的创意产业,提出“艺术振兴洛杉矶河”的设计主题。在城市层面,设计了一个“河上艺术园区”,使其成为周边创意产业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建筑层面,艺术校园的设计出发点基于一个新型共享校园模式。艺术相关者可在该校园内短期租赁一间单间或包含一个小的工作室,并对其他人开一些艺术课程,同时也可在此共享工作、学习空间,互相交流学习。这是一个各种艺术观念碰撞的地方。


5、“滨水新生活”:漳州台商区地铁站点一体化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张蕾

指导老师:庄宇,叶宇

本课题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区块完成设计,参加公开答辩的小组负责的是滨河区餐饮建筑及景观设计,参加公开答辩同学所负责的是北部建筑群设计。通过对地块的滨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对当今商业建筑的新体验模式趋势的研究,对青年人群(即项目将来主要服务人群)的文化需求的考量,最后提出了曲水流商——戏曲空间、滨水空间、餐饮空间相互交融而成的商业景观带的概念。总图设计阶段,确定了三带(即自然生态带、滨水活动带、商业风情街)、三节点(南北两个音乐风井广场、中心大戏台)、五合院(面向河流的“宫”、“商”、“角”、“徵”、“羽”五大主题合院)。建筑深化阶段,小组同学每人负责两到三个合院或节点进行平面、立面、细部等的深化设计,同时将漳州地区的建筑特色通过变形、转译融入我们的设计中,例如下山虎合院形式、以红色为主的建筑配色、骑楼、镂空花窗等。


6、新城改造3——世纪大道实验

公开答辩同学:曹子健

指导老师:蔡永洁,许凯

伟大的城区需要伟大的场所。世纪大道应该成为上海城市蓝图的主轴和中国代表性的伟大街道,这是它的野心,也是它的潜能。通过对世纪大道的基地分析,未来生活的畅想,以及对世界范围内8条伟大街道进行的类型学研究,我们确定了基本的理念——缝合路网和世纪谷塑造。前者面向车行和历史,后者面向人行和未来。在大原则下制定了具体策略:恢复原有路网,立体分层;修补街区建筑,板式高层限定;复合功能;重建空间结构,放大中间节点。

典型地块的建筑设计方案延续城市设计的初衷和愿景,遵守城市设计导则:超高容积率,复合功能;面向世纪大道维持板式高层姿态,与世纪大道对话,为形成世纪大道的“谷”空间服务;背后方形围合的高层与原有肌理及恢复的地面车行路网呼应;交界处形成核心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建筑底层开放,由底层架空的板式高层将世纪谷的人流引入檐下空间,进一步进入光与树的中庭空间,再通过中庭将使用者组织到建筑的各功能分区中,同时通过中庭形成各功能空间的对话。


7、超级校园——以社团为组织线索的超高容积率教育综合体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黄景溢

指导老师:董屹,王桢栋

“超级校园”的“超级”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高容积率、功能复合、模式创新的特点上,也体现在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协作推进设计的课程组织方式上。最终方案具有“浪漫”与“现实”双重属性:一方面,对各部分空间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使成果充满了疯狂的构想;另一方面,高密度学校必将是今后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整个方案大体上仍是从建筑学角度进行设计思考的。因此,成果并非是完全乌托邦的幻想,而是确实存在可能性的建筑设计。


8、小户型租赁住宅室内装配化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佐藤辉明

指导老师:左琰,林怡

第一部分先是任务书分析,然后根据调研基础分析深圳及深圳人的现状并对人群细分,锁定客群。再介绍了“晴天见”的概念生成。

第二部分进行户型改造前后对比以及标识设计,包括材质与字体等。

第三部分为最小户型D—梦美的两个房型设计与家具设计说明,还有个性化定制的提案以及收纳提案。

第四部分为运营管理,包括电子管家,材料选择,再根据基础设备选择计算成本,推出租金定价,最后是模型展示。

本组设计也代表同济参加了6+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比赛,在一次一次的修改和老师及助教的建议鼓励,以及小组成员自身的不断努力合作下,拿到了第一名。


9、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概念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王之菡

指导老师:徐风,汪浩

本次设计有三个主要出发点,主要考虑到学校性质、重要景观和基地边界三个因素,延伸出了三个设计理念。首先,本次设计是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音乐学校,适用人群主要为中小学生,建筑立面布局方面打破传统教学建筑规整的排布,提供更多室外平台及灰空间;其次,校园内有两部分重要景观,分别是校园中心的保留花园和位于基地北边的五座老建筑,为了将其引入建筑内部,部分建筑退让形成观景长廊;未处理建筑与复杂基地边界的关系,将周边条状建筑肌理引入,使用一种类似“编织”的手法将建筑有机的组织到基地内部,形成建筑与场地的有机对话。

  

10、西藏美术馆建筑设计研究

公开答辩同学:张晚欣

指导老师:李立

西藏美术馆建筑设计研究课题是在原拉萨水泥厂厂址进行西藏美术馆的改扩建。小组中五个成员的概念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两种:以西藏传统建筑空间植入为切入点和以新老建筑互动为着眼点。

参加大组答辩的设计以“扎仓”为概念,引入“扎仓”中合院的空间形态,在最大程度保留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以院落为组织方式的新艺术园区。园区中分为四个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植入了步行系统、街巷系统和公共空间节点,从而使园区成为一个真正有城市活力的艺术聚落。

其中美术馆主展区结合原主厂房、筒仓和搅拌池和新建建筑,为观众创造了新老空间交错和内外空间互动的观展体验,其余功能区对原有老建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改造模式创造了满足多样艺术活动的场所。此外,设计中还提取了西藏传统建筑中的空间形式,用空间的感受和氛围回应了西藏的地域性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在地性的美术馆设计。

11、共康路社区提升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洪正彦

指导老师:徐磊青,汤众

本组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是一个街道改造的课题,旨在针对一条位于上海宝山区的颇具历史的区域级街道共康路的设施老化、空间结构破坏以及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升共康路服务能级并激活街道与社区活力。设计课题要求课题组每个人在通过详尽的物理与社会调研后提出自己对街道能级提升所设想的解决方案。参加大组答辩的同学在对基地的历史背景了解之后,发现共康路所位于的宝山区有着特色鲜明的沪剧文化,以此为依托,希望以戏剧的日常化介入来重塑地方文化基因,由内而外激活街道活力。基于沪剧表现场景的日常化不需要巨大的演绎空间,使得戏剧空间以微缩的形式被植入街道与居民生活场所成为可能。而剧场空间置入街道需要在满足基本的行车与行人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对街道空间的丰富性产生需求。所以静稳化交通的方式是一个很好地能够同时解决当前存在的人车混乱的问题,并创造丰富的街道断面来生成供人休息、零售贩卖、街头表演的“剧场”,人们活动之间产生的交往联系和空间互动让整个街道成为一个生活化的浸入式剧场(Immersive Theatre)。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方向:(节选部分)

1、故宫文物建筑砖石砌体保护研究

公开答辩同学:秦天悦

指导老师:张鹏、戴仕炳

此次毕业设计得以接触故宫这一国内最高等级的古建殿堂,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在张鹏老师和戴仕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技术都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完整地学习了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信息采集-病理分析-保护与利用设计”的三个完整阶段,初步掌握了一种先进的研究方法。

公开答辩同学:于昊川

指导老师:张鹏、戴仕炳

本次毕设聚焦故宫中的石材。通过GIS技术从宏观层面归纳故宫石材的病害趋势,从中观层面总结故宫石材的病害类型与破坏机制制定故宫石材病害图录,最后从微观层面对样品石材进行的修复实验。通过这次较为完整的研究,我对故宫的历史建筑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当我将目光聚焦到历史建筑的某一种材料上时,忽然间我觉得自己与建筑的距离更近了。原来历史建筑与我们一样也会生病,作为历史建筑保护者,我们的身份更像是医生,为其“诊断病情”并竭尽全力“治疗疾病”。最后非常感谢在毕设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与同学们,这次故宫之行令我获益匪浅。

公开答辩同学:张倩

指导老师:张鹏、戴仕炳

景仁宫砖石病害及其保护研究这个题目是以砖石材料及其构造为基础,对其病害及对应的保护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从材料和破坏方式的角度,针对景仁宫所出现的砖石病害,进行了再规范与归类,通过病害mapping的方式描述总结了病害的立面分布规律,而后进一步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和解释。砖石保护方面就故宫现行的修缮方式进行解释了与评估,用检测到的材料数据对病害状况做一评估,同时结合材料病理学的方法和现代修复理论对各个病害分类提出保护措施。

这一次毕业设计,不仅进行了现场的历史环境材料病害实录,还针对官式建筑砖石材料构造、砖石保护技术方面阅读了大量文献,也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无损排盐、石材固化的试验,学习和收获了很多东西,不只于知识,重要的是开始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

2、西安东岳庙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研究

公开答辩同学:武佳艺

指导老师:刘涤宇

西安东岳庙内壁画是陕西省内现存道教宫观壁画单幅面积最大的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绘制精美。其中,寝殿壁画总面积约为100m²,内容为女子在院落中的生活场景、卧室内景以及护法天王像。寝殿壁画一共经过两次实际修复工作,但由于历史功能变迁、建筑结构缺陷以及壁画本身材料老化等原因,目前寝殿壁画损毁严重,亟待保护。本设计结合寝殿壁画的病害特征,综合研究寝殿建筑结构变形、地基状况、室内外温湿度变化、山墙含水量、室内光照等方面,明晰壁画病害成因,制定针对性保护方案。

3、上海黄浦区典型风貌街坊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设计

公开答辩同学:杨健

指导老师:刘刚

黄浦区包含了旧上海老城厢、旧公共租界外滩区域、旧法租界公馆马路和霞飞路区域三个历史部类,由此形成了以传统江南城乡肌理、居住型和多功能型近代化石库门里弄为特征的多类型风貌街坊。课程遴选其中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更新模式;并在同一街坊内,对包含了保留保护、保留改造、拆旧建新这三种做法的综合设计策略开展探索;最后,对自选节点进行重点设计


编辑:周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