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5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聚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学科前沿”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吴硕贤院士和常青院士联合担任论坛召集人(执行主席),论坛的总联系人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刊副教授。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协办单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中国科学》杂志社。论坛邀请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学科领域重要的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与交流研讨增进交流,围绕“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学科前沿”交流学科发展与前沿研究。
01
开幕式
论坛合影
12月2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论坛联系人刘刊副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并介绍与会嘉宾。出席本次论坛的院士嘉宾有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郑庆华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吴硕贤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常青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李杰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庄惟敏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李兴钢院士。上午的主旨报告嘉宾有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嘉宾代表岳洋,和其他来自国内众多高等院校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
论坛联系人同济大学刘刊副教授 主持介绍与会嘉宾
论坛由常青院士主持开幕致辞。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郑庆华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在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领域,以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城市,以人机协作推动智能建造,以绿色建筑服务“双碳目标”,从而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祝愿论坛聚焦国际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学科当中,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拔尖人才,同时也为人民城市的建设贡献智慧。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吴硕贤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论坛的召开背景、宗旨,以及论坛探索学科的内涵、理论及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肯定了论坛作为前沿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学者们互相学习和推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致辞表示在当前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能应对挑战做出贡献,探索建构符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学科理论体系,助力当代中国的建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程院庄惟敏院士通过线上致辞祝愿建筑学这个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能够焕发活力,并期望论坛在业界和学界得到更广泛的反响。中国工程院李兴钢院士也通过线上表达了在全球视野下探索基于文化自觉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理解阐释并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是建筑学科的核心议题,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和确立环境的主导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教授最后致辞,对中国科学院学部表达感谢,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常青院士 主持开幕致辞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郑庆华院士 致辞
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 致辞
中国科学院吴硕贤院士 致辞
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 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 致辞
中国工程院庄惟敏院士 致辞
中国工程院李兴钢院士 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教授 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桢栋教授,副院长王兰教授等教师代表参会
论坛现场
02
主旨报告
上半场
主旨报告上半场由中国科学院吴硕贤院士主持。主旨报告人同济大学伍江教授、清华大学张利教授和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针对城市发展“稳态期”的城市更新实施路径及其关键技术》、《城市人因: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提质、增效、降碳:关于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研究议题》的精彩报告。
主旨报告一
题目:针对城市发展“稳态期”的城市更新实施路径及其关键技术
报告人:伍江教授
报告指出我国城乡正逐渐从爆发增长走向品质提升型稳态发展,而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应及时回应这一转变,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工作,报告人提出了城乡建设的“有机更新”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探究如何在满足保障城市功能运转、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等多重强约束的同时,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报告人介绍了团队多年来在有机更新领域的实践探索,并指出该理论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城乡“稳态期”发展提供了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路径。
题目:城市人因: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
报告人:张利教授
报告介绍了“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指出我国高质量城镇化可能启发世界未来城市化进程,提出从“物”回归到“人”的设计底层逻辑,通过人因测度分析空间体验,增进传统设计方法,更好地服务人的生活。在实践应用中,以北京2022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景德镇通津场创新文化街区、清华大学的“前身”熙春园等案例展示人因分析技术在建成、未建成、历史遗产复现等各种场景下的应用,展现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题目:提质、增效、降碳:关于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研究议题
报告人:韩冬青教授
报告基于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对城市建筑环境提质、增效、降碳的现实意义及其当代发展的新认识;分析该研究领域研究在认知方法、科学机理、工作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难点与挑战;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认知体系、功效与能效相兼顾的形态模式、“空间、角色、过程”三维一体的机制创新三方面,提出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及实现路径。
03
主旨报告
上半场
题目:文绿融合、新旧共生:中国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报告人:张杰教授
报告围绕文化引领的绿色更新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展开讨论,回应当代文化和低碳的双要求,建立要素体系与采集识别技术体系和绿色更新评估与绿色更新提升技术体系。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两大类型老旧片区是文化复兴和城市更新的国家重大需求的交汇点。报告聚焦该领域既有理论西化、方法滞后、技术适应性差三大难题,以福州三坊七巷、景德镇陶阳里、陶溪川和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昌平基地等工程为例,阐述中国城市保护与更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应用和成效,开拓这一领域广阔的探索前景。
题目:历史·批评·理论:当代中国建筑史论研究的范式初探
报告人:李翔宁教授
报告基于建筑学科中历史-批评-理论与科学史-科技评论-科学哲学的类比关系,指出建筑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及其全球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报告人结合近年来当代中国建筑的历史研究、建筑评论与理论研究工作,指出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书写需要注重思想观念和人物作品的交织,以历史作为实践历程梳理、以批评为实践价值阐释,并进而引出对于未来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探索建筑学科“历史-批评-理论”协同互馈的研究范式。
题目:精明营建:走向新范式的思考与实践
报告人:孙一民教授
报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建设领域降低能耗和提高综合性能,是建筑学面临的关键性挑战,其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以来建筑与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建筑综合性能的提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的关键环节,如何以城市建成环境的高质量营建为目标,突破以往建设范式的狭隘,走向新营建至关重要。报告立足于大量工程设计与管理实践,提出大型公共建筑高性能与城市集约立体化发展的“精明营建”思想框架。
论坛总结
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 总结
在六场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后,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代表三位论坛召集人(执行主席)对论坛的圆满召开进行总结。郑时龄院士表示六场主旨报告都非常精彩,各位演讲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范式,当前学科面临着重大挑战,不论是研究理论亦或工程实践,都要密切关注学科前沿探索,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共同努力,携手共创未来。
04
圆桌讨论
在六场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后,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代表三位论坛召集人(执行主席)对论坛的圆满召开进行总结。郑时龄院士表示六场主旨报告都非常精彩,各位演讲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范式,当前学科面临着重大挑战,不论是研究理论亦或工程实践,都要密切关注学科前沿探索,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共同努力,携手共创未来。
圆桌讨论一
围绕“中国当代城市建筑评论的理论与历史”,圆桌讨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骏阳教授联合主持。发言人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教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金磊副会长兼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李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张路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永毅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助理杨宇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晓春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刊副教授、王凯副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唐克扬首席研究员,无样建筑工作室冯路主持建筑师,《建筑师》杂志易娜副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茹雷,《世界建筑》杂志编辑叶扬,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吴洪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莫万莉助理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朱晔等。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挖掘中国当代城市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脉络,深入探讨了建筑评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为中国当代城市建筑评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圆桌讨论一现场
圆桌讨论二
围绕“中国当代城市建筑评论的实践与方法”,圆桌讨论由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和《建筑学报》杂志社黄居正主编联合主持。发言嘉宾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孔宇航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丁沃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晓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章明教授,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柳亦春,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王辉,上海交通大学庄慎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明教授,《时代建筑》杂志支文军主编、执行主编徐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宇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竹教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冯果川,《建筑时报》李武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徐好好副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董一平副教授,悉地国际艾侠等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专家们提出建筑评论应以多元化手段影响决策、关注业界并助力学科反哺行业、基于本土实践建构理论体系等观点,通过讨论共同推进建筑评论在实践中的深度和广度。
圆桌讨论二现场
05
结语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5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学科前沿”汇聚了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应对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现代化和学科发展问题,论坛提供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探索,为传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论坛简介
根据学部“十二五”工作规划纲要,为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成为创新思想活跃、学术作风严谨的我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切实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作用,并为决策咨询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2011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六届十次会议决定开展“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简称“论坛”)活动。
论坛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下、各专业学部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
论坛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国际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