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9年5月11日,“城乡共构视野下的空间规划”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顺利开幕。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众多知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将围绕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空间治理与公共政策、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新技术和空间发展、空间规划国际案例借鉴等议题,针对空间规划的突出问题、发展经验、干预实效、实践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11日上午,研讨会顺利开幕,并有三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开 幕 式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分别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致辞

主 题 演 讲

    11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明尼苏达大学Greg Lindsey教授和维也纳工业大学Arthur Kanonier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

主题演讲一: 国家空间规划的域及其智能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以《国家空间规划的域及其智能化》为题,从“国家空间规划的域、七域的大智移云技术支撑、面向国家空间规划的智能化实践案例”三方面进行了精彩报告。

    首先,吴志强院士介绍了中国“域 ”的演进:从中国传统城市管理的国、省、县三“域”到共和国成立后增加地级市“域”和乡“域”,中国的“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借鉴德国空间治理体系,在五个域的基础上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跨省域规划、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借鉴欧盟国家之间的规划增加跨国协作的域,最终形成“5+2+1”的空间规划体系。

    其次,吴志强院士介绍了七域的“大智移云”技术。他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人工智能推动城市规划、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而推动人民生活的美好发展,而“大智移云”技术正是利用人工智能基于高精度、高频度、高维度的大数据,通过城市生命规律的大量挖掘支撑城市理性研究,通过获得实时实地的人的活动轨迹支撑百姓参与,通过空间数字化、人工智能、情景模拟等方法支撑空间规划。

    最后,吴志强院士指出要注重智能化空间规划的复合频率,针对不同尺度的规划构建不同粒度与频度的数据库,强调规划决策中要坚持目标制定、动力识别、路径检验、效果保障的规划核心;并展示了国域尺度基于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长三角城市诊断、市域尺度基于大数据的职住平衡诊断、地块尺度用地功能的推演等不同尺度的智能空间规划案例。  

主题演讲二: 城市化与水资源:紧缩时代的政策实施

明尼苏达大学GregLindsey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明尼苏达大学的Greg Lindsey教授就当下明尼苏达州所产生的水资源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问题带来了题为《城市化与水资源:紧缩时代的政策实施》的报告。报告从水资源政策和政府管理的趋势、明尼苏达州的城市化(农村人口的减少)管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的财务挑战和紧缩时期的政策策略四个方面展开。

    明尼苏达州中西部的小镇人口小于600万,水资源丰富,素有“万湖之乡”的称呼。通过数据追踪发现,80%的河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例如饮用,娱乐等。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州也有着相应的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如水体的富营养化。

    美国联邦体系于1972年立水清洁法,在20世纪70年代立有安全饮用水法,在当今设有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管理执行水资源保护。在地方方面,明尼苏达州设有明尼苏达污染控制机构,明尼苏达健康部门和公共市政(饮用水和废水)工作机构,并设置土壤和水资源保护区域。

    美国的水资源发展总体上包括三个阶段(1)1970s-1990s,控制污染的阶段;(2)1980s-2000强调效率和灵活性阶段;(3)1990s-现在,合作与维持的阶段。

    随着城市化发展,小镇地区人口减少,大都市人口集聚,区域性的功能失衡凸显。大都市中出现城市蔓延与收入失衡的问题,污水的排放和处理问题会影响到区域的水资源安全。而这些工程需要较高成本,找到相应的资金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再一次强调了空间规划的重要性。

    由于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减少,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找到相应的资金来源,例如是否考虑提高税收。政府应该意识到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请专业的团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去治理水污染,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主题演讲三: 奥地利的第二居所:一个规划的视角

维也纳工业大学Arthur Kanonier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维也纳工业大学的Arthur Kanonier教授的报告《奥地利的第二居所:一个规划的视角》,介绍了奥地利第二居所的类型和挑战,以及在规划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第二居所是指仅在度假、工作或娱乐等短期活动中进行居住的住所。第二居所类型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第二居所的用途可以划分为工作型第二居所、娱乐型第二居所;按照第二居所的形式可以划分为独立第二居所、公寓式第二居所、大型住宿企业等。

    Arthur Kanonier教授介绍奥地利范围内有较大面积被阿尔卑斯山覆盖,这些生态良好的区域为第二居所的建设提供了优异的空间条件。第二居所的建设能带来有明显的好处,包括:(1)吸引投资:度假村对当地商业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创造就业:度假村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提高房屋利用效率:当地利用率较低的老建筑,可以改造成为第二居所,提高建筑利用效率等。

    同时,第二居所的建设也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1)由于人们的短暂性居住,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2)由于第二居所的影响,导致当地居民负担不起,被迫搬离而造成的鬼城和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加上奥地利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可居住用地的有限性,在2012年3月,奥地利全民公投通过对限制第二居所的决议,奥地利政府通过对第二居所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划应对策略:(1)对农村地区的第二居所进行限制;(2)为第二居所用地进行划区,并对其用地总量进行控制;(3)对大体量第二居所进行限制;(4)对违规第二居所进行严格的管控等。

    三位的主题报告从不同视角,聚集空间发展与规划前沿问题,内容精彩纷呈,引起了现场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11日下午至12日,研讨会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空间治理与公共政策”、“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新技术和空间发展”、“空间规划国际案例借鉴”五大议题进行了分组学术报告。

议题一

生态安全和可持续

    议题一分组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耿慧志教授主持,法国里昂大学乡村研究实验室主任Claire Delfosse教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Kheir Al-Kodmany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助理王兰教授和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Nick Smith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耿慧志教授主持

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法国里昂大学乡村研究实验室主任Claire Delfosse教授的报告《城市食品的新需求:城乡联系的再思考》,介绍了法国城乡间的农业网络的形成、特征和作用。热爱美食的法国人希望从近郊获得新鲜食品,城乡因而形成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因物流业发达而变得空前紧密。另外,兼具种植和景观功能的菜园也在城市中出现。Claire Delfosse教授总结道,城乡间的农业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人工联系,在加强城乡间联系的同时,农业网络还提升了城市和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推动了具有本土性的食物供应。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Kheir Al-Kodmany教授的报告《美国城市和郊城的蔓延:问题和对策》以芝加哥区域为例,分享了关于城市和郊城蔓延现象的思考,包括其模式及驱动因素、问题和相应的管理对策。通过对于城市中关联网络可视化综合分析,得出经济和运输是塑造大型区域的核心要素,并将芝加哥区域网络与次级市场网络及全球网络叠加观察,分析不同等级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Kheir Al-Kodmany教授讨论了芝加哥区域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如就业困难、居住成本上升、社会隔离、社区犯罪攀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要基于环境,以人本尺度解决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助理王兰教授的报告《面向健康城市的空间规划:理论框架和基于证据的实践》,讨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要素和途径。健康城市不但指居民身心健康,也包括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健康发展。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王兰教授认为城市建成环境主要通过四种规划要素和三种途径对公共健康产生影响,四种要素包括土地使用(Land use)、城市形态(Urban Form)、道路交通系统(Road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及绿地和公共空间(Greenand Open Space),三种途径包括:减少空气污染及人体在污染中的暴露机会、增加体育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和提供易于获取的健康设施。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Nick Smith教授的报告《其他途径的城市化:城乡协同的规划理念》,分享了关于城乡协同的规划理念的重新认识以及在乡村规划中的实践。以中国重庆为例,城乡二元分隔的结构带来城乡规划中的非理性现象,比如规划中的行政边界线所形成的单一分割和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待遇区别等。目前,乡村规划未因地制宜发挥乡村的独特优势,也未能在城乡之间形成健康的双向交流。Nick Smith教授认为城乡统筹下的新型农村可成为城市居民探索另一种生活模式的好去处和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交流的场所。

议题二

空间治理与公共政策

    议题二分组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颜文涛教授主持,法国里昂大学的Françoise Paquien-Seguy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秦波教授、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院长Timothy Jachna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晨副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颜文涛教授主持

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法国里昂大学Françoise Paquien-Seguy教授的报告《里昂的丝绸:赢回丝绸城市形象的中法城市策略》,介绍了里昂丝绸发展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和寻求振兴策略的过程。里昂作为欧洲有名的丝绸产业重镇,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丝绸产业衰落,里昂一些企业和法中研究所等社会组织试图重振里昂的丝绸行业,向中国杭州寻求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策略。具体的策略包括兴办中法学院,申请丝绸文明的世界遗产城市,寻求中国丝绸企业的合作和通过“铁路丝绸之路”加强与中国的交通联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秦波教授的报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国际研究:自然禀赋、治理结构和城市化》,分享了关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国际化研究。这响应了我国成立自然资源部,发展空间规划的战略。研究分析了成立空间规划的某些必要性与优势,比如当前规划编制体系的冗杂与割裂与对自然禀赋的重视,也讨论了单一空间规划能否能够应对复杂的内容框架与多元化的治理结构。秦波教授以数据论证了采取空间规划的国家及地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分析了空间规划的适用性。 

    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院长Timothy Jachna教授的报告《社会风险下的区域未来:以珠三角为例》,基于香港理工大学一个为期六天的密集型工作坊来讨论珠三角面临的风险和应对策略。参与工作坊的学生被分为六组,每组在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去研究珠三角各城市在当前价值体系下可能面临的风险。Timothy Jachna教授给出了策略上的建议,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首先,要重新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把“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其次,要对当前基础设施系统进行“适海化”改造,使得基础设施系统应对海平面上升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晨副教授的报告《工业遗产改造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的深层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市宜山路街区和场园街区的案例比较》,通过对比案例分享了关于工业遗产改造推动城市更新的研究。研究分析了为什么当前常见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的措施没有带动区域发展,并通过两组案例对比研究,包括工业遗产的改造方向,周边区域是否产生经济复苏的迹象,以及两者之间有无关联。研究还提出了在城市更新中,社区参与是激发触媒活力的重要因素。

议题三

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

    议题三分组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兰教授主持,哈佛大学James Stockard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田莉教授、香港城市大学June Wang教授和法国里昂大学Jérémy Cheval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兰教授主持

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哈佛大学James Stockard教授的报告题为《城市住房政策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每个国家都会面临住房问题,与其相关的政策通常涉及法律、规章和行政三个层面。美国目前面临的住房问题与交通、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息息相关。制定住房政策的关键是关注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目标应是让每个人都实现住房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幸福的家庭。最后,James Stockard教授做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如确保每个公民的居住权利,设置家庭住房最低标准,基于人口流动进行规划和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福利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田莉教授的报告《集体土地改革是中国特大城市保障住房的解决途径吗?——以北京为例》,探讨了集体土地改革作为中国特大城市保障住房解决途径的可行性。田莉教授首先梳理了自1998年住房改革后存在的住房负担问题,以及自2005年起中央与地方政府推出的集体土地改革政策。随后以改革试点城市北京市为例,评判近两年相关规划项目的完成度,并探索导致其进度缓慢的原因。最后借鉴相关的国际做法,给出基于集体土地改革缓解中国特大城市保障住房的有效建议。

    香港城市大学June Wang教授的报告《中国遗产生成中的社区赋能:布迪厄、尺度和结构化》,从历史发展过程切入,启示大家重新审视遗产现有结果的合理性。无论是历史建筑的挂牌还是文献作品的记录,历史进程中的利益和价值观都被前人有选择性地展示给了后人。黄山市宏村对社区遗产的做法并没真正体现遗产价值,更多的是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而香港蓝屋的居民大力反对政府拆迁并坚持留居,将社区实现保留。每个人生存所处的社会结构是不同的,生活在不同栖息地的人群继承相应的价值观并表达自我,真正的历史应对这些给予充分的尊重。

法国里昂大学Jérémy Cheval教授的报告《从乡村到巨型城市的社会空间转型》指出,人的迁移总是将自己原有的行为习惯带入新的生活环境中,基于此,对于其原有社会空间的研究就存在必要性。借助街弄老照片的收集、公共空间物品摆放的观察,Jérémy Cheval教授展示了上海里弄中的共享空间理念,而这种空间的共享也促生了居民的交流。规划师或设计师进行居住区设计时一方面要尊重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居民的自发更新改造行为中获取灵感。

议题四

新技术和空间发展

    议题四分组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秦波教授主持,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项目主任彭仲仁教授、昆士兰大学的刘艳教授、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沈尧博士分别作学术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秦波教授主持

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项目主任彭仲仁教授的报告《科学驱动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介绍了科学驱动与数据驱动下的规划设计领域研究问题。彭仲仁教授提倡用无人机和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去检测大气污染情况,并进一步地研究用地布局与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分布的关系。基于实际案例的研究,彭仲仁教授总结出高速公路和工业园区的选址、街道峡谷和路边建筑的形式以及城市通风廊道的设置会影响城市大气环境,并提出高速公路应避免穿越城市中心等具体策略。 

    昆士兰大学刘艳教授的报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价值何在》,介绍了用地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PGIS)如何引导公众参与。以自身经历为引,刘艳教授分析了在规划过程中纳入公众参与的困难性,如费事费力、公众排斥和信息不可控等。PGIS系统旨在解决这些困难,公众登录网站后可以在地图上按照给出的24个标识符进行标注从而表达意见。实践证明,PGIS获取的公众信息与规划专家的判断存在一致性,参与式方法能够促进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并使规划增值。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沈尧博士的报告《感知可达性增量:空间隔离的一个新视角》,从隔离的概念出发讨论移动和可达性,并介绍了感知可达性增量。基于丰富的资料研究、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沈尧助理教授总结出感知可达性增量在居住隔离层面与聚集和分离均有相关性,其在居住多样性上被交通系统和就业分布影响,且职业划分下的可达性增量与人口分布和集群结构特征是一致的,这为规划者探究更好的城市结构提供了参考。  

   

议题五

空间规划国际案例借鉴

    议题五分组报告由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项目主任彭仲仁教授主持,维也纳工业大学Kurt Weninger教授、日本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来自德国的Annette Erpenstein博士和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周新刚博士分别作学术报告。

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项目主任彭仲仁教授主持

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维也纳工业大学Kurt Weninger教授的报告题为《乡村地区的策略:奥地利最好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在复杂的人口发展模式这一背景下,奥地利划定城乡地区的探索过程和最终划定的类型,以及以资金为支撑,旨在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乡村地区均衡可持续的规划政策,并展示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通过不同手段使村庄重焕生机和活力的村庄规划案例。

    日本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带来了题为《日本城市规划体系概览》的报告。首先,沈教授介绍了日本行政区划中市的类别以及不同层级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权限。针对市级区划中的城市规划区域,沈教授重点介绍了总体规划体系以及县、市两层级政府的职能,并举例说明当城市规划区域在涉及多个自治市时,地方政府间相互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沈教授介绍了城市规划区域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类型,并以金泽市为例展示了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来自德国的Annette Erpenstein博士作了题为《欧洲的新型社区》的报告,指出在不可逆的城市化背景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城乡移民与社区融合,因此不同类型的社区建设十分重要。结合欧洲不同城市中关注综合功能、住宅生活、文化教育、休闲活动等方面的7种类型的住区案例,Annette Erpenstein博士提出新型社区的建设需要确立清晰的规划目标和愿景、完善管理模式和财政结构以及公众参与的支持。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周新刚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城市诊断》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体系、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City IQ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在智能城市的定义、目标、国际案例及不同国家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等研究上形成。城市City IQ基于不同维度、不同指标的排名、评分及对比结果能在城市诊断、变化趋势研究以及智能城市设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圆桌会议

    之后,进行了圆桌会议。会议由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教授主持,昆士兰大学刘艳教授、法国里昂大学的Claire Delfosse教授、 法国里昂大学的Kurt Weninger教授、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Nick Smith教授、哈佛大学的James Stockard教授、佛罗里达大学的彭仲仁教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Kheir Al-Kodmany教授、Annette Erpenstein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秦波教授、同济大学王兰教授、同济大学朱玮副教授和同济大学助理教授程遥博士参与讨论。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教授主持圆桌会议

中外专家学者共同讨论 

闭幕式

    最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和副系主任卓健教授分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至此,“城乡共构视野下的空间规划” 国际研讨会顺利闭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作会议总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系主任卓健教授作会议总结


文字:沈娉,张筱萌,郑佳欣,赵雨飞,辛蕾,贾姗姗,李博涵,桂远本、赵梦飞

图片:赵贵林,张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