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58号下午130,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举办的“智慧城市,健康人居”技术交叉论坛在文远楼3楼报告厅召开。论坛特邀了来自建筑学、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城市生态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做交流报告。

论坛伊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发表致辞。李院长首先对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成立两周年表示祝贺,对两年来建成环境技术中心的工作表达了充分肯定。其次,李院长围绕“交叉出创新、老少齐上阵、及时出成果”三个短语,对学院长期以来在交叉创新方面的工作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提出更高的期望,希望大家无论老少都积极创新、及时出成果,不仅要发文章、拿课题、出专利,还要让项目真正落到实践中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论坛首先特邀了我国著名声学家、同济大学建筑技术学科开拓者、年逾九旬的王季卿教授做专题学术报告。王季卿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发展绿色建筑刍议”。王季卿教授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重要性和急迫性,现在研究生大多对生态不够了解,对生态建设认识与兴趣不够,而要在建筑节能上做出成就,离不开国家重视与技术人员重视。王季卿教授号召教师要在教学里面强调生态、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并通过交叉学科综合性解决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陈剑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绿色理念的大型医院建筑更新策略研究”,陈教授表示基于绿色理念来建设医院是发展的必然之路,技术与材料对绿色理念的帮助很大。针对大型医院以前交通不便,环境不够友好等问题,绿色理念的建筑更新将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对医院环境进行优化。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熊璐教授以“智能汽车技术”为主题,介绍了智能驾驶发展的意义、基本构成、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熊教授认为城市规划和交通是一体,住宅解决人的居住,而汽车解决人的机动问题。人类对机动的需求是无穷的,但是现在汽车驾驶会遇到驾驶疲劳,交通拥挤等问题,智能驾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来自科大讯飞智慧城市业务事业群的吴自成业务总监做了“人工智能赋能建筑科技”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上涵盖建筑设计、施工、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吴总监表示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需要以数据作为强大的基础,但是建筑中大量数据是无序的,需要将数据关联起来,他们的技术创新在于将这些无序的数据规范起来,让数据更好地展示和发挥效果。

百度地图慧眼的资深数据研发工程师阙长城作了“时空大数据支撑规划研究探索”的报告。阙长城先生介绍了百度移动定位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数据特点,重点介绍了百度移动定位数据在规划领域的多个应用场景,如城市常住人口监测等。阙先生总结到通过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传统的规划行业中,让原来很多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能够大大增加规划的动态性和科学性。

上海聚隆生态研究中心的胡芳亮高级工程师作了“规划结合生态,生态环境前沿研究对规划设计的意义和应用”的报告。她提出生物多样化对城市意义重大,但是当下全球生物多样化消减的情况非常严重。人工绿地、人工湿地、荒野的组合成为新情势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设计。胡女士也提到景观设计不光是美观还要多思考实用性,同时,可量化的数据要尽量让更多人理解,而不是成为新的难点。

六个报告结束之后是论坛讨论环节。六位嘉宾与参会教师、研究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讨论围绕着建成环境设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规划设计、智能汽车与建成环境等话题展开。参加讨论的师生来自多个专业背景,重点讨论了新技术交叉对城市、建筑、景观学学科发展推动、可能交叉应用的前景。年逾九旬的王季卿教授全程参加了论坛报告和讨论。

最后,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郝洛西教授进行了总结。郝洛西教授重点阐述了学科交叉、技术交叉的意义。郝教授认为高水平的论文一定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做基础。对有课题的老师,大家可以整合资源,一开始就定好目标;高水平科研需要交叉合作、需要技术交叉的示范应用,尤其是突破认识和思维跨界多领域交叉合作。本次技术交叉论坛邀请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前辈来做分享交流。大家研究的方向虽然不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为基础,互相促进。郝教授感谢了前来分享的论坛嘉宾、参会交流讨论的老师们、同学们。

本次技术交叉论坛是同济大学112周年校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7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于校内外多个专业背景5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钮心毅教授主持。


(王海任 钮心毅 供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