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L 周记 | 讲座+访学 | 探索策展实践的多元可能
发布时间:2023-10-13

↓ 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第三周活动


10月伊始,第三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本周,各位参与策展人们聆听了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大ICA)创始馆长和策展人玄莲昊、上海久事美术馆策展人马真正、科技艺术领域策展人魏颖、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汪大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莫万莉,以及两位主导师乌特·梅塔·鲍尔和李龙雨的讲座;造访了油罐艺术中心,和油罐艺术中心馆长乔志兵进行交流,主持并参与了“油罐玩家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上海策展人实验室POP-UP论坛。此外,参与策展人们也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策展方案。


   策展人实验室   

   第三周 DAY1   


10月2日举行了三场讲座。上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大ICA)的创始馆长和策展人玄莲昊(Michelle Hyun)带来了题为《无光之火:发酵历史档案》的讲座,并介绍了上纽ICA即将推出的以档案和编年史为主的艺术研究计划。紧接着,上海久事美术馆策展人马真正分享了他在teamLab Borderless 无界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策划及运营实践经历,并分享了他15年来的策展从业经验。

图片

▲玄莲昊讲座现场

图片

▲马真正讲座现场


下午,科技艺术领域的年轻策展人魏颖(Jo Wei)带来了题为 ‘“再物质化”时代的生物艺术和生态艺术’的讲座,介绍了生物艺术的历史和分支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生物艺术展览。

图片

▲魏颖讲座现场



   策展人实验室   

   第三周 DAY2   


10月3日,实验室主导师乌特·梅塔·鲍尔带来了她的第三场讲座“大雨过后:德拉伊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向参与策展人们剧透了还未官宣的2024年德拉伊耶双年展(Diriyah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展览企划。

图片

▲乌特·梅塔·鲍尔讲座现场


下午,四组参与策展人汇报了各组展览方案。这是他们第一次阶段性展示各自讨论的成果。每组策展人都以不同角度解读了“艺术与建筑赋能城市更新”的主题。

图片
图片

▲参与策展人方案汇报



   策展人实验室   

   第三周 DAY3   


10月4日上午,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带来了题为“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多元发展”的讲座,他通过国际公共艺术奖的部分案例分析,论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三个基本属性与多元发展的关系,指出多元的评价标准是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推手。

图片

▲汪大伟讲座现场


下午,主导师李龙雨(Yongwoo Lee)介绍了他的长期策展项目“光州Folly”。光州Folly是一个艺术和建筑项目,旨在防止旧城由于新城创建而变得空心化,也意在重建旧城市中心。该项目由光州市政府和光州双年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作为双年展之外的独立项目,光州Folly在八年期间,每隔一年邀请艺术家和建筑师在老城区中心创作作品,已覆盖约 40 处地点。

图片

▲李龙雨讲座



   策展人实验室   

   第三周 DAY4   


10月5日上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莫万莉做了题为《上海:城市精神与肌理》的讲座。讲座对上海城市历史及其空间变迁进行了概述式的介绍,探讨了城市历史发展对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对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现象进行了分析,为参与策展人提供相关的历史与城市空间背景。

图片

▲莫万莉讲座现场


下午,参与策展人们来到油罐艺术中心,观看了“油罐玩家艺术节”的相关展览。

图片
图片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之后,参与策展人们与油罐艺术中心馆长乔志兵进行了对谈。乔馆长向策展人们介绍了油罐艺术中心的整体发展情况,并解答了策展人们对于艺术中心的藏品、展览的选择与布置、与政府机构的合作等话题的疑问。

图片
图片

▲与乔志兵对谈现场


对谈结束后,参与策展人们在油罐艺术中心小报告厅内组织了上海策展人实验室POP-UP论坛。论坛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开放的形式相结合,吸引了策展人实验室之外的诸多艺术家、策展人及普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在论坛中,各位讨论了艺术及其生态相关的话题,并就策展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图片
图片

▲POP-UP论坛现场



   策展人实验室   

   第三周 DAY5   


10月6日,参与策展人们进行了集中的方案讨论与汇报,课程主导师乌特·梅塔·鲍尔对四组的方案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就方案的推进提出建议。



图片



▲小组方案汇报现场


第三周的策展人实验室忙碌且充实,参与策展人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参与到更多有趣的讲座与活动中,并继续推进各组策展方案的设计,欢迎持续关注!



THE END